冬至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冬至三候分别是什么

admin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测定的节气之一(春秋时代用土圭观测太阳而定),也是“四时八节”(四季中八个关键节气)之一,古代民间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其核心含义可从天文、气候、农耕文化三方面理解:

天文意义: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如北京当日白昼约9小时4分,上海约10小时9分);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白昼日渐增长,故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农谚。

气候意义:冬至是北半球冬季的正式开始(天文学定义),此后气温持续下降,进入“数九寒天”(每9天为一个“九”,“三九”“四九”为全年最冷时段)。民间认为“冬至不过不冷”,因地面此前积蓄的热量仍在散失,短期内气温难回升。

冬至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冬至三候分别是什么

文化意义: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点,古人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代表寒冬将尽、春意萌动,是“新生”的象征。古代官方会举行“贺冬”仪式(如汉代放假、宋代换新衣摆酒、明清祭天),民间也有祭祖、家庭团聚等习俗,重视程度堪比春节。

冬至三候的具体解析

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每5天为一候,以自然现象反映节气变化,均与阴阳转换、生物响应相关:

一候蚯蚓结: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喜阴怕阳),冬至时阴气达到极致,虽阳气开始萌动,但蚯蚓仍蜷缩身体、交缠成结,躲在土壤中避寒。

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但不同种)的角朝后生长,古人认为属“阴”;冬至一阳生,阴气渐退,麋感受到阳气变化,开始脱落旧角,准备迎接新生。

三候水泉动:冬至后阳气初生,山中泉水因地下温度较高(冰层下隔绝冷空气),开始暗暗流动(虽地表仍寒冷,但深层水已恢复活力)。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