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白露节气的古诗词

admin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有关白露节气的古诗词

这首诗以“白露”起兴,用芦苇、白露、秋水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冷朦胧的秋景图,借“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抒发了追求理想或爱情的怅惘之情,是《诗经》中“白露”意象的经典源头。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白露节气,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写下此诗。诗中“露从今夜白”既点明时令,又以白露的清冷烘托战乱中的孤寂;“月是故乡明”则以主观情感超越客观事实,将思乡之情与对弟弟的牵挂推向极致,成为白露思乡的经典名句。

《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诗中以“白露”为线索,描绘了一位宫女深夜独立玉阶的场景:白露渐渐浸湿罗袜,她放下水晶帘,却仍透过帘子凝望秋月。“白露”的清冷与宫女的孤寂相互映衬,不言“怨”而怨情自现,展现了李白诗歌“含蓄深沉”的风格。

《南湖晚秋》(唐·白居易)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白居易在白露时节的南湖边,看到衰荷、黄芦、青枫等秋景,触景生情。诗中“衰荷半倾倒”“惨澹老容颜”等句,以景写情,将秋日的萧瑟与对兄弟的思念融合,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与对亲情的渴望。

《秋露》(唐·雍陶)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

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

这首诗细致描绘了白露时节的夜景:白露让秋色变得朦胧,月光下的更漏声格外清晰;露水沾湿珠帘、滴落玉盘,风吹竹动惊鸟、莎草寒凉滴虫。“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一句,暗示白露即将转为霜,传递出秋意渐浓的时序变化。

《咏廿四气诗·白露八月节》(唐·元稹)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

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

元稹的这首诗是“白露”节气的科普诗,诗中“露沾蔬草白”直接点出白露的特征,“天气转青高”写出秋高气爽的特点;“养羞因野鸟”提到白露三候中的“群鸟养羞”(鸟类储存食物),“为客讶蓬蒿”则抒发了游子的漂泊之感;最后两句提醒人们抓紧秋收,体现了白露时节的农事繁忙。

《秋题牡丹丛》(唐·白居易)

晚丛白露夕,衰叶凉风朝。红艳久已歇,碧芳今亦销。

幽人坐相对,心事共萧条。

白居易在白露时节的牡丹丛边,看到“红艳久已歇”“碧芳今亦销”的衰败景象,与“幽人”(隐士)相对而坐,心中的凄凉与秋景的萧条相互交融,表达了时光流逝、繁华不再的感慨。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