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被称为“鬼节”,源于民间传说农历七月十五“鬼门大开”,鬼魂会返回人间,但这只是传统迷信观念,并无科学依据证明鬼魂真实存在。现代社会普遍将其视为缅怀先人、传承文化的重要节日,而非“鬼魂现身”的场合。
中元节的主要风俗
1. 祭祖与祀先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中元节返家探望子孙,因此需举行祭祖仪式:提前请出祖先神位,供奉茶饭、水果、酒肉等祭品,傍晚时分焚香叩拜,祈祷祖先保佑家人平安。部分地区还有“接祖”(七月初接祖先回家)、“送祖”(七月半焚烧纸钱送祖先返回阴间)的习俗。
2. 放河灯(荷花灯)
中元夜将莲花灯(底座放蜡烛或灯盏)放入江河湖海,旨在为水中的落水鬼、孤魂野鬼指引方向,使其得以安息。这一习俗承载着对逝者的怀念,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3. 烧纸与布田
烧纸是中元节更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民间认为阳间的纸是阴间的钱,焚烧纸钱、冥衣等是为祖先送去“生活费”;人们会将纸钱撒于田间地头,或在香枝上插于地上(称为“布田”),象征秋收稻谷丰登,感恩土地与祖先的庇护。
4. 祈丰收
中元节融合了“秋尝”传统(古代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施祭孤魂时会祈求丰收:家家户户在门口焚香祷祝,将香枝插于地上象征“插秧”,寓意秋收满仓。
5. 吃鸭子
多地有中元节吃鸭子的习俗,原因有二:一是“鸭”与“压”谐音,民间认为吃鸭能“压住魂灵”,避免邪祟侵扰;二是鸭子常年在水中游动,形似指引方向的河灯,与中元节“普渡孤魂”的内涵呼应。
6. 祭祀土地与庄稼
中元节当天,民间会祭祀土地神和庄稼:将供品(如水果、糕点)撒进田地,焚烧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穗子上,祈求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
7. 普渡(施孤)
以寺庙为中心,居民将祭品(如全猪、全羊、水果)拿到寺庙,供孤魂野鬼享用。部分地区会举行“放焰口”仪式:法师诵经、撒面桃子和大米,为鬼魂施食,体现“悲天悯人”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