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明节最核心的习俗,扫墓祭祖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传统的重要体现。人们通常在清明节前后前往祖先墓地,铲除杂草、摆放供品(如酒食、水果)、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献上鲜花,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敬意。部分地区还有“挂青”(在坟头插竹枝缀幡)、“培新土”(为坟墓添新土)等细节,体现了对祖先的感恩与追思。
2. 踏青郊游
清明时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踏青”(古称“探春”“寻春”)成为人们亲近自然、舒展身心的传统活动。民间有“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的谚语,此时外出踏青既能享受春光,又能顺应时令节气,促进体内阳气流转,因此成为家家户户的固定习俗。
3. 插柳戴柳
插柳戴柳是清明节极具特色的习俗之一。人们通常会在踏青时折下柳枝,或戴在头上(称为“戴柳”),或插在门楣、屋檐上(称为“插柳”)。这一习俗源于对农事祖师神农氏的纪念,也有传说认为柳枝能预报天气(“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同时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无心插柳柳成荫”)。
4.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喜爱的游艺活动。白天,人们放飞色彩斑斓的风筝;夜间则在风筝下挂一串彩色小灯笼,称为“神灯”。过去,人们相信将灾病写在风筝上,剪断牵线后让风筝随风飘逝,能“放走秽气”、带来好运,这一习俗融合了娱乐与祈福的双重意义。
5. 荡秋千
荡秋千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最初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运动,后传入中原并成为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后发展为两根绳索加踏板的样式。荡秋千不仅能增进健康、培养勇敢精神,还能在节日中增添欢乐氛围,至今仍受儿童喜爱。
6.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正是植树的好时节。民间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因此植树成为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之一。部分地区甚至将清明节称为“植树节”(后官方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视与保护。
7. 吃清明粑(青团)
清明粑(又称青团、艾粑)是江南地区的特色节令食品,主要流行于客家、江南等地。其 *** 原料包括新鲜艾草(或苎叶、苎叶等)、糯米粉,包裹豆沙、咸菜等馅料,蒸熟后色泽碧绿、香气浓郁。清明粑不仅口感软绵、香甜可口,还具有驱风祛湿的功效,是清明节祭祖的供品之一,也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 射柳
射柳是古代清明节特有的竞技游戏。规则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挂在柳树上,参与者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后以飞鸽的高度判定胜负。这一习俗融合了射箭技巧与娱乐性,是古代清明节的热门活动之一。
9. 斗鸡
斗鸡是古代清明节盛行的游戏,从清明开始,持续至夏至。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唐代时斗鸡成风,甚至连唐玄宗都参与其中。斗鸡不仅是民间娱乐,也成为宫廷活动,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娱乐文化。
10.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特有的民俗文化,主要流行于浙江桐乡、乌镇、崇福等地。清明节期间,蚕花会举办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等活动,其中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蚕花会不仅是祭祀蚕神的仪式,也是蚕乡人民交流、娱乐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