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月饼的来历是什么

admin

月饼的雏形可追溯至殷周时期的“太师饼”,这是中国月饼的“始祖”。据传,太师饼是江浙一带为纪念太师闻仲而 *** 的,特点是“边薄心厚”,无馅料。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了芝麻、胡桃等食材,将其作为馅料加入圆形饼中,命名为“胡饼”,这是月饼 *** 的重要转折点。

二、“月饼”名称的由来:传说与文献印证

关于“月饼”名称的起源,民间有多种传说。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唐代宫廷传说:唐玄宗与杨贵妃赏月时,觉得“胡饼”名字不够雅致,杨贵妃望着圆月脱口而出“月饼”,唐玄宗随即下旨改名,从此“月饼”逐渐在民间流传。文献中,“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书中将其与菊花饼、梅花饼等并列,但此时月饼并非中秋专属,而是“四时皆有”的市食点心。直到明代,月饼才正式与中秋节绑定,《帝京景物略》中明确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月饼成为中秋祭月的核心供品。

中秋节月饼的来历是什么

三、月饼与中秋的绑定:从祭品到团圆符号

月饼成为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唐代时,月饼已在宫廷中流行,但尚未与中秋深度关联;宋代时,月饼被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描述了其形态与口感。明代时,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普及,饼师们开始将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神话图案印在月饼上,强化了其与中秋的文化联系。月饼不仅是祭月供品,更成为家人团聚的象征——《西湖游览志会》中提到“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月饼的圆形设计契合了中国人对“团圆”的追求。

四、月饼的发展:工艺与风味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的 *** 工艺不断精进。清代时,月饼的 *** 更加精细化,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酥皮月饼”的做法:“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这与现代五仁月饼的做法已十分接近。月饼的种类也逐渐丰富,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不同风味系列,满足了不同地域的口味偏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