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床”的概念较为宽泛,早期不仅是卧具,也涵盖坐具,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分化出更具体的名称,以下是主要类型及称呼:
1. 床(早期通用名称)
汉代以前,“床”是卧具与坐具的统称,用途广泛。例如《释名·床篇》记载“人所坐卧曰床”,《说文》亦提到“床,身之安也”。汉代时,床的功能进一步扩展,衍生出“梳洗床”“火炉床”“居床”“册床”等具体名称,分别用于梳洗、取暖、日常起居或放置器物。
2. 榻(专指坐具的早期名称)
西汉后期,“榻”从“床”中分化出来,专指狭长而较矮的坐具,多为待客或休闲使用。《释名·床篇》明确“长狭而卑者曰榻”,且“榻”无围栏,因此又有“四面床”的别称(强调其开放结构)。后来,榻逐渐演变为可临时休息的家具,常见于厅堂或书房。
3. 胡床(少数民族高足坐具)
汉代由少数民族传入的高足坐具,因便于携带,成为古代重要的移动坐具。隋朝时改称“交床”(因交叉腿足设计),唐朝又称“绳床”(绳编底座),宋代进一步演变为“交椅”或“太师椅”(增加靠背与扶手,成为身份象征)。
4. 四面床(宋代纯粹卧具)
宋代,随着家具分工细化,真正的卧具开始以“四面床”为名,其更大特点是四面无围栏,主要用于睡眠。这种设计符合宋代“简洁实用”的家具风格,是架子床、拔步床出现前的主流卧具。
5. 架子床(明清流行卧具)
明代出现的带顶架卧具,因床周有四根立柱支撑顶盖(俗称“承尘”)而得名。架子床的三面或四面装有围栏(多用小木块拼成几何纹样),既保证了睡眠的私密性,又具有装饰性,是明清两代更流行的床型之一。
6. 拔步床(大型“床中床”)
又称“八步床”,是明代更具特色的卧具。其外形类似独立小屋,床前沿伸出约二三尺的平台,平台四角立柱并装围栏,部分还设有窗户,形成“床前小廊”(可用于放置杂物)。拔步床多见于南方,因南方温暖多蚊蝇,顶架可悬挂蚊帐,同时满足“光厅暗房”的居住习惯。
7. 罗汉床(厅堂待客与卧具兼顾)
由汉榻演变而来,左右及后面装有围栏(无顶架),是明清时期兼具坐、卧功能的家具。大的罗汉床可供多人坐卧,常陈设于厅堂,作为待客的核心家具(类似现代沙发);小的则称为“榻”,类似现代单人沙发。罗汉床的外观典雅庄重,是古代贵族家庭的重要陈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