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候 萍始生:降雨增多、水面湿度上升,浮萍开始在水面成片生长。
二候 鸣鸠拂其羽:布谷鸟(又称“鸣鸠”)频繁鸣叫、拂拭羽翼,提示农时进入播种催苗阶段。
三候 戴胜降于桑:戴胜鸟多见于桑树之上,反映春末夏初的物候更替与农桑活动节律。
花信风
一候 牡丹(谷雨前后盛放,俗称“谷雨花”)
二候 荼蘼(蔷薇科,初夏开花,常被视为花季将尽的象征)
三候 楝花(楝科落叶乔木,春末夏初开花,亦为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最后一花)
自然景象与农事节律
暮春景象明显:常见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提示春将尽、夏将至。
农事关键期:为稻谷下种催苗、冬小麦抽穗扬花、玉米与棉花幼苗期的重要阶段,需充沛雨水促进发育。
形成这些物候的气候背景
节气时段为每年4月19日至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此时气温回升加快、降雨显著增多,利于作物生长。
大尺度环流调整:东亚西风急流减弱北移、华南暖湿气团活跃、低涡与江淮气旋活动增多,易在江淮一带出现连续阴雨或强对流;而西北、华北多大风与沙尘过程。
民谚“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概括了此时寒潮基本结束、暖意增强的季节转换特征。
��季,也与古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呼应——桑叶是养蚕的关键饲料,戴胜降桑意味着蚕桑生产的启动。
二、花信序列:暮春芳菲
谷雨的花信为“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三种花卉依次开放,串联起暮春的花事脉络:
一候牡丹:牡丹被称为“谷雨花”,因其在谷雨前后(4月中下旬)盛开而得名。牡丹花朵硕大、花色艳丽(如红、粉、白、紫等),被誉为“国色天香”,是谷雨时节更具代表性的花卉。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谷雨赏牡丹”的习俗,吸引大量游客观赏。
二候荼蘼:荼蘼(蔷薇科悬钩子属)是春季最后盛开的花卉之一,花朵呈白色或粉色,花香清淡。民间有“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的说法,其开放意味着春季即将结束,夏日即将来临。
三候楝花:楝花(楝科楝属)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最后一花(始于梅花,终于楝花),花朵呈淡紫色,香气浓郁。楝花开放后,春季花卉基本谢幕,随后进入夏季的绿荫芳草阶段。
三、自然景物:暮春意象
谷雨时节的自然环境呈现出“春将尽、夏将近”的过渡特征,诸多景物成为暮春的符号:
柳絮飞落:杨树、柳树的种子(絮状物)随风飘散,形成“杨花落尽”的景象,增添了暮春的飘逸感。
杜鹃夜啼:杜鹃鸟(子规)在夜间啼叫,其叫声哀婉,常被文人墨客用来表达离别之情,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
樱桃红熟:樱桃(如中国樱桃)进入成熟期,果实红润饱满,口感酸甜可口,是谷雨时节的时令水果。
这些物候特征不仅记录了自然生态的变化,也承载着古代农耕文化的智慧,至今仍是人们感知季节更替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