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承载着古人对中国传统历法和自然规律的。其来历可从天文定位、命名逻辑、历史文献记载三个维度梳理:
1. 天文定位:斗柄指向与太阳黄经的结合
上古时期,古人以“斗柄指向”划分节气,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北方(戌位)时,即为霜降节气。汉代至明末,随着“平气法”(时间平均法)的完善,霜降的确定更趋精准——以圭表测日影确定冬至日,再以冬至为起点,每15天为一个节气,霜降约在冬至后300天。现代天文学则明确,霜降节气对应太阳到达黄经210度的时刻,通常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至24日交节。
2. 命名逻辑:“气肃而凝”的气候特征
“霜降”之名源于古人对秋季气候的观察。东汉王充《论衡》记载:“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明确“霜”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地面或地物上的水汽遇低温(0℃以下)凝结而成的白色冰晶。而“降”字则是比喻此时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极大的气候特点——此时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白天阳光尚暖,夜间气温骤降,水汽易快速凝结成霜,故以“霜降”命名这一节气。
3. 历史文献:从《逸周书》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传承
霜降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明确了其在秋季的位置。西汉《淮南子》进一步将“霜降”纳入二十四节气体系。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则对霜降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细化:“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并衍生出“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的解释,强调此时阴气逐渐凝聚,天气由凉转寒的自然规律。
综上,霜降节气的来历是古人对天文规律、气候特征的,既体现了“斗转星移”的天文智慧,也蕴含了对“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自然现象的形象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