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卷的由来:从“五辛盘”到“春卷”的千年演变
春卷是中国传统节日食品,其历史脉络可追溯至西晋,历经千年从“五辛盘”“春盘”“春饼”逐步演变为今日的“春卷”,不仅承载着迎春纳福的寓意,更融合了民间智慧与文化记忆。
1. 西晋起源:“五辛盘”——迎春的辛辣符号
早在西晋时期,民间就有“元日造五辛盘”的习俗。“五辛”指小蒜、大蒜、韭、芸薹(油菜)、胡荽(香菜)五种辛荤蔬菜,人们将其切丝摆盘,于立春日食用。这一习俗的核心是“迎春”:辛辣气味被认为能“发五脏之气”,帮助身体适应春季阳气升发的节奏,象征着对新一年生机勃勃的期盼。
2. 唐代转型:“春盘”——从“盘”到“卷”的过渡
唐代时,“五辛盘”逐渐演变为“春盘”。“春盘”不再局限于辛辣蔬菜,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生菜、萝卜、黄瓜等新鲜时蔬,甚至融入了肉类和豆制品。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等诗句,均反映了当时“春盘”已成为立春日的标志性食物,食用方式也从单纯的分食转变为可卷食的组合。
3. 宋元成型:“春饼”——薄皮包裹的雏形
宋代是春卷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春盘”的载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春饼”:将面粉制成薄如蝉翼的饼皮,包裹“春盘”中的蔬菜,卷成筒状食用。这种做法更便于携带和食用,逐渐成为民间主流。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明确记载了“卷煎饼”的做法:“摊薄煎饼,以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莲肉、干柿、熟藕、银杏、熟栗、芭榄仁”等为馅,卷制后油炸,这与现代春卷的制法已十分接近。
4. 明清定型:“春卷”——名称与形式的统一
明清时期,“春卷”正式成为这一食品的专属名称,并从民间走进宫廷。《燕京岁时记》中提到“富家多食春饼”,且春卷已成为宫廷“满汉全席”中的重要点心(位列九道主要点心之一)。此时春卷的馅料更加多样化,分为咸、甜两种:咸口以猪肉、豆芽、韭菜为主,甜口则以豆沙、白糖为馅,满足了不同地域和人群的口味需求。
民间传说:故事中的春卷温度
除了历史演变,民间还流传着多个关于春卷起源的故事,为其增添了人文色彩:
福州书生妻子的智慧:相传宋朝年间,书生陈皓沉迷读书,常常废寝忘食。妻子阿玉心疼丈夫,将米磨成粉制成薄饼,包上肉和菜,加油炸至金黄。陈皓带着这种“干粮”赴京赶考,不仅方便携带,而且美味可口。后来陈皓高中状元,将妻子做的“春饼干粮”送给考官品尝,考官赞不绝口,称其为“春卷”。从此,春卷的名声传遍四方,成为福州乃至全国的节日美食。
闽南感恩郑成功的传说:福建百姓为感谢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功绩,每家出一道菜招待他。郑成功为不负百姓厚爱,将每家的菜夹入一张烙熟的面皮中卷起来吃。这种做法后来流传开来,成为闽南春卷的起源。如今,闽南春卷仍以海蛎、胡萝卜、豌豆等时鲜蔬菜为馅,保留了传统的家常风味。
莆田学子的夜食:宋代莆田书生连年赴考未中,妻子心疼他熬夜读书,用麦粉制成薄饼,包上青菜,卷起来让他边吃边读。这种“麦饼卷”方便快捷,不影响读书,书生最终高中状元。此后,莆田学子纷纷效仿,将这种“麦饼卷”称为“春卷”,成为当地独特的风味小点。
这些故事不仅让春卷的历史更加生动,更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对传统的重视,以及美食背后的温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