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重阳节是怎么来的

admin

“重阳”之名源自《易经》的阴阳数理:九为阳数、亦为“极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又称重九;又因“九九”与“久久”谐音,寓意长久、长寿,成为节日的重要文化内涵。

历史渊源与演变

上古源头:先秦典籍《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九月农事既毕,天子“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已有在季秋九月祭天祭祖、谢恩德的活动,被视为重阳雏形。

九月九重阳节是怎么来的

汉代定型:西汉《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求寿与宴饮之风确立;三国时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又言“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宜于长久”,节俗意义进一步明确。

魏晋至唐宋:魏晋时期已见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习尚;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宋代出现“小重阳”(重九后一日再宴赏)的记载,节俗更趋丰富。

近现代传承:重阳的祭祖与祈寿传统延续至今,并在当代社会进一步融入尊老敬老的价值取向。

传统习俗与象征

登高与“辞青”:秋高气爽之时登高远眺,既寓辟邪趋吉,亦与“踏青”相对,有与自然告别的“辞青”之意。

佩茱萸与饮菊花酒:茱萸被视为辟恶气、御初寒之物,菊花象征延年,菊花酒被视作延寿之饮。

赏菊与咏菊:九月为“菊月”,赏菊、簪菊、品菊成为文人雅集与民间游赏的重要内容。

吃重阳糕:古称“蓬饵”,后称“重阳糕/花糕”,“糕”与“高”谐音,寓“步步高升”;有的还插小旗、置果实,寓意祈福纳祥。

祭祖与敬老:重阳与除夕、清明、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今又融入老年节的敬老内涵。

传说故事与当代定位

民间传说: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桓景随仙人费长房学艺,于九月九日佩茱萸、携菊花酒,率乡亲登高避疫、斩瘟魔的故事,解释了“登高辟邪”习俗的来由。

当代定位:1989年我国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2006年重阳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节俗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