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凶兆天象 预示着天下大乱的星象

admin

彗星在古代被称为“扫帚星”,被视为“除旧布新”的凶兆,象征兵丧、战乱或大人物(如帝王、将军)的变故。古人认为其拖尾形状如同“扫除旧物”,预示世间将有动荡。《春秋》记载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1066年哈雷彗星出现时,正值辽国入侵,被视为不祥之兆。

2. 日食(天狗食日)

日食是月球遮挡太阳所致,古人认为是“天狗吞日”,象征帝王失德、天下大乱或政权更迭。《史记·天官书》提到“日不食朔,月不食望”,若发生日食则是凶兆;《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日食,文帝下诏罪己、减免赋税,以安抚民心;唐代以后,日食常引发帝王自省,成为“天人感应”的典型案例。

十大凶兆天象 预示着天下大乱的星象

3. 月食(天狗食月)

月食是地球遮挡太阳光线所致,古人认为是“阴侵阳”的凶兆,象征后宫不安、边疆战乱或政治腐败。《史记·天官书》称“月食多为兵灾之兆”;唐代《开元占经》进一步解释月食对应“后宫不和”或“边将叛乱”,历代帝王常因月食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平息灾祸。

4. 三日并出(多日同辉)

古人认为天空中同时出现三个太阳是“阳气过盛”的凶兆,预示干旱、动荡或诸侯争位。《晋书·天文志》记载公元314年一月出现“三日并出”,且有白虹直通天顶,占卜者预言“不过三个月,诸侯要争做皇帝”,结果三月江东吴国称帝,其他诸侯纷纷称王,天下陷入混乱。

5. 荧惑守心(火星犯心宿)

“荧惑”指火星,“心宿”是古代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二”(代表帝王或至高权贵)。火星靠近心宿被认为是“大人易政,主去其宫”的凶兆,象征帝王将亡、政权更迭。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荧惑守心,次年始皇驾崩;汉成帝时荧惑守心,丞相翟方进被迫自杀,以“代君受过”。

6. 双星伴月(金星木星合月)

金星(启明星)与木星(岁星)同时靠近月亮,古人认为是“兵戈将起”的凶兆,象征战争或社会动荡。民间流传“双星伴月,战乱频仍”的说法,认为两颗亮星与月亮相伴是“天象示警”,提醒人们警惕战乱。

7. 天降陨石(陨星坠地)

陨石从天而降被视为“上天警告”,古人认为陨石上的痕迹(如文字)是天意的传达。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东郡坠落一块陨石,上面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文字,引发朝廷恐慌,始皇派官员查办未果,次年在巡游途中驾崩;《史记·天官书》也记载陨石坠落与帝王驾崩、天下分崩的关联。

8. 月色异常(血月/赤月)

月食时月亮呈现红色(血月),或平时月亮颜色异常(如赤红),古人认为是“战乱、败亡”的凶兆。《史记·天官书》提到“月赤如血,大兵起”;民间认为血月是“上天流血”,象征世间将有大灾难或政权崩溃。

9. 星星失光(星陨/星灭)

星星突然失去光芒(星陨)或亮度骤减(星灭),古人认为是“人间有变”的凶兆,象征将星陨落、战乱或灾难。《左传》记载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夜中星陨如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史记·天官书》认为“星陨如雨”是“天下大乱”的预兆。

10. 极端天气异象(冬热/夏旱/洪水)

反常的天气现象(如冬天异常炎热、夏天持续干旱、洪水泛滥)也被视为凶兆。古人认为“冬热夏旱”违背自然规律,是“蓄谋已久的灾难”预兆;洪水泛滥则象征“上天发怒”,导致庄稼歉收、饥荒四起,进而引发社会动荡。这些异象常与政权更迭或战乱相伴,如汉代“冬无雪、夏无雨”被视为天下将乱的信号。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