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一词是中国古代的“土产”,其名称的由来与“元”“旦”二字的本义密切相关。“元” 在汉语中意为“开始”“首要”(如“元始”“元首”),“旦” 是象形字,上部为“日”(太阳),下部为“一”(地平线),合指“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二者结合,“元旦”即“初始之日”,代表一年、一月、一日的开端。
在中国历史上,“元旦”最初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即传统“春节”)。这一称呼的起源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颛顼提出“元旦”概念,但未固定日期;汉武帝时期,通过《太初历》将农历正月一日正式定为“元旦”,此后历代沿用,直至清朝末年。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之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又称“阳历年”“新历年”),以区别于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这一规定使“元旦”成为现代中国法定的新年起始日,延续至今。
二、关于元旦的优美诗句
元旦作为岁首,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重要主题。以下是几首经典的元旦诗句,展现了古人对新年的期盼与感悟:
1. 《元日》·王安石(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这首诗以“爆竹”“屠苏”“新桃换旧符”三个典型意象,生动描绘了新年热闹喜庆的场景。末句“新桃换旧符”寓意辞旧迎新,成为千古名句。
2. 《田家元旦》·孟浩然(唐)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赏析:诗人以“斗回北”“岁起东”点明元旦的到来,随后通过“耕父”“牧童”的田园生活场景,表达了农民对新年的朴素期盼——“年丰”,充满生活气息。
3. 《甲午元旦》·孔尚任(清)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 *** 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赏析:诗中“守岁围炉”“剪烛催酒”“换桃符”等细节,细腻刻画了全家共度新年的温馨场景。末句“五更欢笑拜新年”以欢快的氛围收尾,展现了老人对新年的期待与喜悦。
4. 《元旦》·成文斡(唐)
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
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
赏析:诗人以“戴星捧觞”“镜里鬓霜”写出了岁月的流逝,而“灯前偷失笑”“屠苏不得先尝”的细节,则透露出幽默与豁达,既有对时光的感慨,也有对新年的释然。
5. 《如梦令·元旦》· *** (1930年)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赏析:这首词虽未直接写元旦的传统习俗,但以“风展红旗如画”的壮丽画面,展现了革命队伍在元旦行军的昂扬斗志。全词意境开阔,充满乐观主义精神,成为革命题材元旦诗词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