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是先秦“显学”之一,其思想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围绕社会平等、和平、节俭及人才选拔等核心问题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十大主张:
1. 兼爱:无差别的博爱
“兼爱”是墨家思想的核心内核,主张打破等级界限,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爱。墨子认为,当时社会的战乱、欺诈、压迫等问题,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导致“强凌弱、富侮贫、贵傲贱”的不公现象。他提出“兼以易别”(用平等的爱取代等级之爱),要求君臣、父子、兄弟乃至陌生人都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2. 非攻:反对非正义战争
“非攻”是墨家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之一,反对一切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战争。墨子认为,战争是“天下之巨害”——它破坏生产(贻误农时、毁坏庄稼)、掠夺财富(抢夺牲畜、财物)、残害生命(屠杀平民、掳掠为奴),给社会带来毁灭性灾难。但他并不反对“正义战争”,如禹攻三苗、商汤伐桀、武王伐纣等“诛无道”的战争,认为这些战争是为了推翻暴政、拯救百姓,符合“天志”与“民意”。
3. 尚贤:唯贤是用的人才观
“尚贤”主张打破世袭特权,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墨子认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官员不会永远高贵,百姓不会永远低贱),国君应“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无论出身贵贱),授予其官职与权力。他强调“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认为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尚贤者,政之本也”。
4. 尚同:上下一心的统一思想
“尚同”强调社会思想的统一,以实现“同心协力”。墨子认为,当时社会“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导致思想混乱、秩序崩溃。他提出,应从天子到百姓,层层“尚同”(服从上一级的正确意见),最终“一同天下之义”(统一于“天志”——天的意志)。这种统一不是压制个性,而是为了消除分歧,形成合力,更好地实现“兴天下之利”的目标。
5. 节用:反对奢侈,节约资源
“节用”主张反对统治者的奢侈浪费,提倡节俭以保障民生。墨子批评儒家“久丧厚葬”的习俗(如守丧三年、厚葬财物),认为这些行为“靡财而贫民”(浪费钱财、使百姓贫困),不利于社会发展。他提出“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即可),反对过度的服饰、饮食、宫室等消费,强调“节用”是“富国足民”的关键。
6. 节葬:简化丧葬,反对铺张
“节葬”是“节用”思想的延伸,反对儒家繁琐的丧葬礼仪。墨子认为,“厚葬久丧”不仅浪费财物(如 *** 昂贵的棺椁、陪葬品),还会耽误生产(如守丧期间无法耕种、纺织),甚至损害身体健康(如长期哭泣、不洗澡)。他主张“棺椁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简化丧葬程序,将节省的资源用于改善民生。
7. 非乐:反对靡靡之音,重视实用
“非乐”主张反对当权贵族的“繁饰礼乐”(复杂的音乐与舞蹈)。墨子认为,音乐虽然能带来愉悦,但对社会无实际益处——“弦歌鼓舞,习为声乐”,会占用百姓的时间(无法从事生产),消耗国家的资源( *** 乐器、举办宴会),甚至导致“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不符合圣王的治国之道,不符合百姓的利益)。他强调“功成作乐”(成功后再 *** 音乐),而非将精力放在无用的娱乐上。
8. 天志:天的意志是兼爱的准则
“天志”是墨家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认为天有意志,且天的意志是“兼爱天下之百姓”。墨子提出,“天”是宇宙的更高主宰,它“兼而有之,兼而食之”(包容万物、养育百姓),因此“天之爱民之厚”(天的爱是最深厚的)。他主张君主应“顺天意”(遵循天的意志),实行“兼爱”“非攻”的政策,否则会受到天的惩罚(如战乱、灾荒)。
9. 明鬼:尊重鬼神,赏善罚恶
“明鬼”主张承认鬼神的存在,且鬼神能“赏善罚暴”。墨子认为,“鬼神”是“天”的使者,它们“赏贤而罚暴”(奖励贤者、惩罚暴君),能弥补“天志”的不足(如天无法直接惩罚恶人,鬼神可以代行)。他举例说,“昔者武王之攻纣也,使诸侯分其祭,若鬼神请之,何以能战?”(武王伐纣时,鬼神支持他,因此能获胜),以此证明鬼神的存在与作用。
10. 非命:反对命定论,强调努力
“非命”是墨家对儒家“命定论”的批判,主张人的命运由自身努力决定,而非天命。墨子认为,“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述”(命定论是暴君编造的,穷人传播的),它消磨了人们的斗志——“执有命者,此天下之大害也”(相信命定论是天下更大的祸害)。他强调“强力从事”(努力奋斗),认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努力的人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不努力的人一定会混乱),鼓励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