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出八不入是什么讲究

admin

这是一条流传于民间的出门与归家规矩,强调“责任在前、德行在心”。其中:

七不出:指出门前要先安顿好家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意为把一家老小的基本生计安排妥当,再考虑远行或外出办事,体现对家庭的担当与周全。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逢七就不能出门”。

八不入(亦作八不归):指在外做人做事须守住“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若这八条中有任何一条亏欠,便“无颜见江东父老”,不应回家见亲人。这里的“不入”,重在“德不配位,不入门庭”的自省,而非“逢八就不能回家”的日期禁忌。

七不出八不入是什么讲究

为何常被误解为逢七逢八的日期禁忌

在部分地区与行业的旧俗里,确有把初七、十七、二十七视为不宜远行、把初八、十八、二十八视为不宜归家的习惯说法,甚至与“七出(古代休妻的七条)”“生日”等民间故事相连。但这些属于地域性、行业性的俗信与讹传,不能等同于这句祖训的本义。主流媒体与地方权威评论多次澄清:其本义在“七件事未备不出门,八德未修不归家”,不应被机械化地套用到具体日期上。

现代生活中的实用建议

出门前做“七项清单”:确认家中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基本生活物资与必要安排(如今可理解为水电燃气、老人小孩照护、紧急联系人等),做到“家里有底,出门安心”。

归家前做“八德自检”:检点自己是否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端正态度面对家人与社会;若尚有亏欠,先弥补再归,既体面也有利于家庭和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