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忌忽冷忽热(贪凉):处暑虽暑气渐消,但昼夜温差大,“秋老虎”仍可能带来高温。此时若过度贪凉(如长时间吹空调、喝冰汽水、光膀子吹风),易导致体内阳气受损,寒气入侵,引发感冒、咳嗽、腹泻或关节疼痛等问题。老话说“处暑不露身,白露不露脚”,需注意适时增减衣物,避免风邪钻空子。
2. 忌过度劳累:处暑正值农忙或工作冲刺阶段,但气候容易让人产生疲劳感(秋乏)。过度劳累会耗损精气,削弱免疫力,增加患病风险。建议合理安排作息,避免长时间高强度劳作,适当午休,劳逸结合。
3. 忌熬夜:处暑时节,人体应顺应自然规律收敛阳气,熬夜会打乱生物钟,耗损阴血,导致秋冬抵抗力下降,易感冒、生病。建议早睡早起(最晚23点前入睡),保证充足睡眠。
4. 忌大补:处暑时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夏季消耗大),若盲目大补(如炖人参、煮鹿茸),易加重脾胃负担,导致上火、消化不良等问题。此时宜吃清淡、滋阴的食物(如山药粥、冬瓜汤、百合鸭),待白露后再逐步进补。
5. 忌大汗淋漓:秋季主“收”,运动应避免大汗淋漓。过量出汗会耗伤阴液,加重秋燥(口干、皮肤干燥),还易受凉。建议选择舒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以微微出汗为宜,且避免在高温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运动。
6. 忌情绪波动大:处暑后万物萧条,阳气内收,情绪易受影响。若长期焦虑、紧张,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影响身体健康。建议通过听音乐、阅读、冥想等方式放松,保持心态平和。
处暑是否能出门?
处暑时节可以出门,但需注意时间和防护: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中午11点至下午4点气温仍较高(部分地区可能出现35℃以上高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如必须外出,需做好防晒(戴帽子、太阳镜、涂防晒霜)和补水。
早晚可适当出门:早晚气温凉爽(25℃左右),适合散步、打太极等舒缓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但需注意增减衣物,避免着凉。
特殊情况需谨慎:若遇极端天气(如暴雨、大风),或自身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应减少外出,避免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