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茱萸有什么意思

admin

茱萸是秋季成熟的茴香科(或椒科)常绿小乔木,古籍中又称“越椒”“艾子”。常见的茱萸种类包括吴茱萸(江浙一带出产,质量更佳)、山茱萸、食茱萸等。其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转为紫红色,具有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的特点,且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温中止痛、理气等药用功效。

二、重阳节茱萸的核心象征意义

1. “避邪翁”:驱邪消灾的吉祥物

重阳节茱萸有什么意思

古人认为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易受邪气、寒气侵袭,而茱萸浓烈的气味能“辟恶气、御初寒”。早在晋代《风土记》中就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辟除恶气而御初寒”的记载;南朝《续齐谐记》中“桓景佩茱萸囊避灾”的传说,更强化了茱萸“避邪翁”的象征地位。唐代时,佩茱萸囊、插茱萸于头的习俗已十分普遍,甚至成为重阳节的标志性活动,登高会也因此被称为“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

2. 祈求平安与健康的美好心愿

茱萸的药用功能契合重阳节“避疫消灾”的原始需求。古人通过佩戴茱萸,希望借助其驱虫、祛寒的特性,抵御秋冬交替时节的疾病(如瘟疫、霍乱)与寒冷,表达对自身及家人平安健康的祈愿。这种习俗不仅是一种巫术行为,更体现了祖先“预防疾病”的科学思想。

三、茱萸在重阳节中的文化延伸

1. 情感寄托:思念与团聚的载体

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将茱萸与思乡念亲之情深度绑定。诗中“遍插茱萸”的场景,成为重阳节亲人团聚的象征,茱萸也因此成为游子寄托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情感符号。

2. 节俗演变中的文化记忆

宋元之后,随着重阳节俗重心从“避邪消灾”转向“祈寿延年”(菊花因“延寿客”的称号取代茱萸成为核心),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但茱萸作为重阳节的经典符号,仍保留在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及人们对节日的记忆中,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