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别称老人节”的由来 敬老节的来历

admin

重阳节别称“老人节”,核心源于其“长久长寿”的文化寓意与传统敬 *** 俗的传承。

“九”为《易经》中的阳数之极(又称“极阳”),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称“重阳”;“九九”谐音“久久”,象征长久、长寿,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这种寓意与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深度契合——古代重阳节已有求寿之俗(如汉代《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魏晋以后逐渐演变为登高、赏菊、佩茱萸等民俗,其中“祈寿”始终是重要主题。进入现代,社会对“孝”文化的重视推动了重阳节的转型,“老人节”的别称应运而生,成为尊老、敬老的象征。

二、敬老节(老人节)的来历

重阳节别称老人节”的由来 敬老节的来历

敬老节(老人节)的设立是传统寓意与现代社会需求结合的结果,经历了“民间倡议—官方定名—法律确认”的演变过程。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显现(如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7.63%,进入老龄化社会),为弘扬尊老传统、应对老龄化挑战,一些地方率先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如1992年江西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将1992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江西省首次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国务院正式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将其纳入国家层面的节日体系,旨在通过节日形式强化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将敬老节的地位提升至法律高度,使其成为兼具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法治精神的法定节日。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