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时节养生要点:防凉燥、护阳气、养肺阴
白露是秋季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结束、仲秋开始,气候特点从温燥转为凉燥,昼夜温差进一步加大(可达10℃以上)。此时人体易受“燥邪”侵袭,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粗糙、干咳少痰等症状;气温波动大,若不注意保暖,易诱发感冒、脾胃虚寒等问题。养生需围绕“防凉燥、护阳气、养肺阴”展开。
一、起居养生:顺应秋气,防寒保暖
1. 适时添衣,重点护阳:民间有“白露不露身”的说法,需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注意腰腹、脚部、肩颈部位的保暖。腰部为肾之腑,喜暖怕寒,受凉易伤肾;背部为“阳脉之海”督脉所在,受凉易伤阳气;腹部神阙穴(肚脐)皮肤薄弱,屏蔽功能差,易影响脾胃功能(尤其女性需注意)。夜晚睡觉时,撤去凉席,换上薄被,避免夜间受凉。
2. 早睡早起,顺应秋时:遵循“早睡早起,与鸡俱兴”的原则,晚上910点入睡,早上6点左右起床。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能使肺气得以舒展,有助于养肺护阴、增强免疫力。
3. 调节室内湿度:秋燥明显,可在室内放置加湿器,将湿度保持在40%60%;或摆放绿萝、吊兰等绿植,缓解空气干燥。注意开窗通风,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钟,保持空气清新(避免在大风、阴霾天开窗)。
二、饮食养生:滋阴润燥,健脾益胃
1. 饮食原则:以“滋阴润燥、健脾益胃、补气养血”为核心,宜食温润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如辣椒、生姜、油炸食品、冷饮、生鱼片)。辛辣食物易加重口干、咽痛;生冷食物易导致腹泻、腹痛(尤其脾胃虚弱者)。
2. 推荐食物:
滋阴润燥:梨(生食或炖煮,缓解秋燥咳嗽)、银耳(滋阴润肺、益气养胃,可做银耳莲子羹)、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可与莲子、红枣同煮)、蜂蜜(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兑温水饮用)、莲子(健脾止泻、养心安神)。
健脾益胃:山药(补脾益胃、补肾涩精,可做山药薏仁粥)、南瓜(富含膳食纤维,润肺益气)、胡萝卜(富含β胡萝卜素,养阴润燥)。
酸味食物:山楂、葡萄、柚子、橙子、乌梅(收敛肺气、滋阴润燥,符合秋季“养收”之道)。
3. 推荐食谱:
银耳莲子羹:银耳1朵、百合30克、莲子30克、红枣5颗、冰糖适量。银耳泡发撕成小朵,莲子去心,百合洗净;所有食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4050分钟,至银耳浓稠,加入冰糖调味即可。功效:滋阴润肺、养心安神、润燥生津。
秋梨膏:秋梨23个、冰糖50克、蜂蜜适量、川贝粉10克(可选)。秋梨去皮去核榨汁,将梨汁倒入锅中,加入冰糖,小火熬煮至浓稠,加入川贝粉(若使用),继续熬煮几分钟;放凉后加入蜂蜜搅拌均匀,装入密封容器。每日取适量用温水冲服。功效:润肺止咳、生津利咽,缓解秋燥咳嗽。
沙参枸杞粥:沙参、枸杞各20克,少量冰糖,大米100克。沙参煎熬去渣,将药汁和枸杞、大米入锅,煮熟后加入冰糖。功效:滋阴养肺、养血明目,适合肺阴不足者。
三、运动养生:动静相宜,增强体质
1. 运动原则:白露时节,人体生理功能相对减弱,应选择温和、舒缓的运动,如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散步等。运动强度以“微热不出汗”或“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高强度健身),以免耗伤阳气与津液。
2. 运动时间:避开清晨(气温较低,易受凉)和夜晚(寒气重),选择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气温适宜,阳光充足)进行运动。
3. 注意事项: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燥衣服,避免吹风受凉;可喝一些温水(避免冰饮),补充水分。
四、经络与情志养生:调气养神,增强抵抗力
1. 经络养生:
润燥除热:点按曲池穴(肘横纹外侧端)、孔最穴(前臂内侧,腕横纹上7寸)、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每个穴位 *** 35分钟,每日1次,可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咽干、皮肤干等症状。
保养 *** :按揉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横指)、涌泉穴(足底前1/3处,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肾俞穴(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每个穴位 *** 35分钟,每日1次,可补养肾气、滋养 *** 。
2. 情志调节:秋季易产生“悲秋”情绪,应保持心情平静、愉悦,避免焦躁、抑郁。可通过听音乐、赏菊花、登高远眺等方式,舒缓情绪;也可 *** 太冲穴(足背侧,之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缓解抑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