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年间,长孙皇后怀孕十月无法分娩,太医们束手无策。孙思邈被召入宫,因“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他无法直接诊脉,便让采女将红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自己捏着线头在房外“引线诊脉”。片刻后,他诊断出皇后是气血淤滞所致,便让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找准穴位扎了一针。不久,皇后腹痛加剧,顺利产下皇子。唐太宗大喜,欲留他在朝执掌太医院,但孙思邈不愿为官,婉拒后继续云游四方,为百姓治病。
药王医龙的传说
一日,孙思邈出门时遇见一位穿白衣的少年,带着众多随从和马匹前来拜谢。少年称自己曾被孙思邈救过性命,邀请他前往府邸。孙思邈随少年来到一处气派的庄园,见主人以“君王”“妃子”相称,才知此处是泾阳水府,少年是泾阳龙王。龙王为报救命之恩,准备了轻绡、珍珠、黄金等厚礼,但孙思邈坚辞不受。龙王无奈,命儿子取来龙宫秘藏的30篇医方相赠,说:“这些医方可济世救人,正合先生心愿。”孙思邈收下医方,后来将其编入《千金方》,成为书中重要的治病良方。
虎守杏林的故事
孙思邈晚年云游至邱县,见此处景美民淳,便在郊寺悬壶行医。他治病不收钱、不受谢,只希望患者病愈后在寺旁植杏树三株。多年后,杏树成林,郁郁葱葱。每到杏熟季节,孙思邈便以杏易谷,赈济贫困百姓。一次,一只老虎伏跪在寺前,喉咙被金簪卡住,痛苦哀鸣。孙思邈用自制的“虎撑”(一种金属器具)探入虎喉,取出金簪,治愈了老虎的伤病。此后,老虎不再伤人,反而守护在杏林旁,成为孙思邈的“坐骑”。孙思邈去世后,老虎绕寺哀啸三日,才不知去向。
长沙洗药的胜迹
相传孙思邈晚年曾隐居长沙地区的浏阳孙隐山,潜心撰写《千金翼方》,并为百姓治病。他常到山麓的溪流边洗药,溪水因此被称为“洗药泉”,旁边的石头被称为“洗药石”。山间还有炼丹台、升冲观等遗迹,据说是他炼丹和修道的地方。当地百姓为纪念他,修建了孙公殿,将山命名为“孙公殿”,还将附近的村庄称为“孙隐村”。明代诗人郑序曾写诗赞道:“孙隐兹山若许年,至今台观尚依然。云间不见烧丹灶,桥下犹流洗药泉”,记录了这些胜迹。
巧治难产生命垂危
一次,孙思邈路过一个村庄,见一群人抬着一位昏死的妇人向野地走去,后面跟着戴孝的孩童,哭声一片。他上前询问,得知妇人是难产昏死,并未真死。但村民们不信,认为他是“捣乱”,要将他赶走。孙思邈亮出唐王钦赐的令牌,众人才相信他是“药王”。他从药箱中取出银针,在妇人头部、腹部扎了几针,轻轻捻动。不久,妇人脸庞渐渐有了血色,微微睁开眼睛。孙思邈又开了药方,让主人家赶快抓药熬药。按照他的吩咐,妇人顺利产下一个男孩,村民们惊叹不已,称他为“真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