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郎本人:现代婚礼中更流行的方式,新郎亲自下车为新娘开门并搀扶,体现对新娘的呵护与重视,也符合“新人共担风雨”的婚姻寓意。
2. 全福人:部分地区遵循传统,选择“全福人”(父母健在、夫妻恩爱、儿女双全的妇女)搀扶新娘。这一角色象征将“圆满幸福”传递给新人,寄托对新婚生活的美好祝愿。
3. 娘家亲属:传统中常见新娘的亲兄弟或姐姐妹妹搀扶,部分地区需给搀扶者准备红包以表感谢。若选择娘家兄弟,还需注意避免“姊妹分离”的忌讳。
4. 伴娘:现代婚礼中常见的选择,伴娘作为新娘的亲密伙伴,负责搀扶并协助新娘完成下车、进门等环节,增添婚礼的温馨氛围。
5. 特殊情况:无需搀扶:部分地区有“新娘脚不沾地”的习俗,新娘下车后直接由新郎抱着或背着进入家门,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新娘将外界“晦气”带入新家,象征婚姻的“纯洁”与“顺利”。
二、新娘进门需要回避的人群
新娘进门时的回避习俗多与传统“避讳”有关,旨在规避“不吉利”的象征,常见需回避的人群及原因如下:
1. 孕妇:传统观念认为,孕妇腹中胎儿为“小喜”,婚礼为“大喜”,“小喜”撞“大喜”可能冲撞喜气,甚至导致孕妇流产。孕妇需避免接触热闹场合,以防情绪波动或受到惊吓。
2. 新婚夫妇(未满100天):部分地区认为,刚结婚的新人(尤其是未满100天的)身上仍带有“喜气”,若与新娘相遇,可能形成“重喜”冲撞,影响双方婚姻稳定,故需回避。
3. 寡妇(尤其是中青年寡妇):传统中寡妇象征“婚姻不幸”,新娘进门时若与之相遇,可能被视为“不吉利”,影响新婚夫妇未来的婚姻生活。老年人或已有孙辈的寡妇通常不受此限制。
4. 公婆:部分地区有“新娘进门公婆回避”的习俗,认为婆媳初次见面若时机不当,可能影响日后婆媳关系,导致家庭矛盾。现代社会中,这一习俗已逐渐淡化,多数家庭不再严格要求。
5. 姑嫂:“姑”与“孤”(孤独)、“嫂”与“扫”(扫兴)谐音,传统观念认为姑嫂在场可能“冲撞”新娘的喜气,故需回避。
6. 服丧不过百日的人:此类人处于“守丧期”,身上带有“晦气”,传统认为其出现可能影响新人的婚姻运势,故需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