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滛知识梳理 富贵不能婬讲解

admin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的经典论说文。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理念,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典籍。

二、核心概念:“大丈夫”的标准

文章通过景春与孟子的对话,批判了景春对“大丈夫”的错误认知,提出了孟子心目中真正的“大丈夫”标准。

富贵不能滛知识梳理 富贵不能婬讲解

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等纵横家“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凭借口才与权谋左右诸侯局势),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的反驳: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以顺为正”(把顺从当作更高原则),如同“妾妇之道”(女子出嫁时顺从丈夫的规则),没有独立人格与原则,算不上大丈夫。

孟子的“大丈夫”标准:

1. 内在准则: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以“仁”为居所(内心坚守仁德),以“礼”为位置(行为符合礼法),以“义”为道路(行事遵循正义);

2. 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得志时带领百姓走正道,不得志时独自坚守原则;

3. 意志品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迷惑(不沉迷于金钱权势),贫贱不改变(不因贫困动摇志向),威武不屈服(不因暴力威胁妥协)。

三、论证逻辑与艺术特色

1. 论证结构:

破:先驳斥景春的错误观点,指出公孙衍、张仪“妾妇之道”的本质(无原则顺从);

立:再正面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层层递进(内在准则→处世态度→意志品质),逻辑严密。

2. 修辞手法:

类比: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的“顺从”,讽刺其无原则;

排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排比句,增强气势,突出“大丈夫”的坚定品格。

四、“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对比

维度 | 妾妇之道 | 大丈夫之道

核心表现 | 顺从(以丈夫为中心) | 坚守仁、义、礼(以道义为中心)

本质 | 无原则(迎合权力) | 有原则(坚守内心正道)

例子 | 公孙衍、张仪(顺从诸侯) | 文天祥(富贵不淫)、朱自清(贫贱不移)、闻一多(威武不屈)

五、现实意义

孟子的“大丈夫”思想对当代仍有重要启示:

面对诱惑:在金钱、权力面前保持清醒,不迷失自我(如拒绝腐败、 *** 不良风气);

应对困境:在贫困、挫折中坚守志向,不放弃追求(如寒门学子努力求学、创业者坚持初心);

捍卫正义:在压力、威胁面前不屈服,敢于发声(如维护国家利益、反对不公现象)。

六、文言知识梳理

1. 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通“汝”,你)。

2. 词类活用:

富贵不能淫(使动用法,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使动用法,使……改变);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丈夫之冠也(名词作动词,行冠礼)。

3. 一词多义:

之:助词(“丈夫之冠也”,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代词(“往送之门”,到)、结构助词(“妾妇之道也”,的);

得:能够(“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可以)、实现(“得志,与民由之”,达成);

戒:告诫(“戒之曰”,告诉)、谨慎(“必敬必戒”,小心)。

4. 古今异义:

安居而天下熄(古义:战火熄灭,天下太平;今义:熄灭);

与民由之(古义:遵循;今义:由于);

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

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