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礼是汉族婚礼的基础,核心是“六礼”中的前五个环节,旨在通过正式流程确认婚姻的合法性,主要包括:
1. 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以“雁”为贽见礼物(雁为候鸟,象征忠贞不渝,且飞行有序,寓意夫妻有序、不相离弃)。若女家同意,便进入下一环节。
2. 问名: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古代称为“庚谱”),带回男家与男方八字合婚,以判断婚姻是否相合。此环节是传统“合婚”习俗的起源。
3. 纳吉:男家将男女八字合婚的结果告知女家,若得吉兆,则正式订婚。此时男家会再次送雁,确认婚约。
4.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家向女家赠送聘礼(包括钱财、布帛、首饰、茶叶等,具体种类因地域和家庭经济状况而异)。聘礼需用双数,象征“好事成双”。女家收下聘礼后,会回礼(如女子亲手缝制的衣物、鞋袜等)。
5. 请期:男家择定结婚吉日(通常选双月双日,避开三、六、十一月,因“三”有“散”音,“六”寓意“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并征求女家同意。请期时仍以雁为礼。
二、正婚礼:结婚当日的核心仪式
正婚礼是汉族婚礼的 *** ,遵循“六礼”中的“亲迎”及后续环节,旨在完成夫妻关系的正式确立,主要包括:
1. 亲迎: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出发前,新郎需到祖庙祭告祖先,禀告婚事已定。到女家后,新娘需拜别父母(父亲为新娘盖上盖头,母亲叮嘱新娘),再由新郎迎接上车(或轿)。迎亲途中,男方需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2. 跨马鞍与撒谷豆:新娘到达男家门口时,需跨过放置在门槛前的马鞍(象征“平安”),寓意婚后生活平平安安。男方家人会在新娘头顶撒谷豆(谷物和豆子),驱邪避凶(传说可防止“煞气”进入家中)。
3. 拜堂:又称“拜天地”,是正婚礼的核心环节。新人需依次拜天地(感恩天地造化)、拜高堂(孝顺父母)、夫妻对拜(相敬如宾)。拜堂后,新人正式成为夫妻。
4. 同牢合卺:“同牢”指新郎新娘共食一鼎中的牲畜之肉(象征夫妻同甘共苦);“合卺”指新郎新娘各执一半葫芦(或酒杯),倒入同一壶中的酒,相对饮用(象征夫妻合为一体,同甘共苦)。此环节体现了夫妻之间的亲密与责任。
5. 解缨结发:新郎亲手解下新娘头上的许婚之缨(婚前由新郎赠送的红色丝绳,象征婚约);然后,新人各剪下一束头发,用红缨梳结在一起(象征“结发同心,生死不离”)。此环节是夫妻关系的终极象征。
三、婚后礼:成妇与成婿的仪式
婚后礼是婚礼的延续,旨在确认新人对宗族的责任,主要包括:
1. 妇见舅姑:成婚后的第二天清晨,新娘需早起沐浴,端着盛有枣、栗、腶修(一种肉脯)的竹器,到公婆(舅姑)的寝门外等待。公婆接受礼品后,会为新娘安食漱口(象征照顾),并以“一献之礼”(古代饮酒礼仪)酬谢新娘,表示对新妇的接纳。
2. 妇馈舅姑:新娘亲自下厨,为公婆准备饭菜(如唐代“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待公婆食毕,新娘需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表示恭孝),以尽“主中馈”(主持家中饮食)的责任。
3. 庙见成妇:婚后三个月,夫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领新娘到宗庙祭告祖先(将新娘介绍给祖先)。祭告完成后,新娘正式成为夫家的成员,享有宗族的权利与义务(如祭祀祖先、传承家族血脉)。
四、传统婚礼中的核心符号与禁忌
1. 红色象征:传统婚礼以红色为主色调(如红盖头、红嫁衣、红喜字、红蜡烛),象征喜庆、吉祥与驱邪(红色被认为能吓退邪灵)。
2. 盖头: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最初用于遮羞(古代新娘需隐藏容貌,避免被外人看到),后来演变为“避邪”的象征(防止邪灵附身)。拜堂后,由新郎揭开。
3. 哭嫁:新娘出嫁前需哭嫁(向父母哭诉离别之情),民间认为“哭发哭发,不哭不发”(哭得越厉害,婚后生活越幸福)。哭嫁也是新娘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与不舍。
4. 禁忌:新娘出门时,姑嫂需回避(“姑”与“孤”同音,“嫂”与“扫”同音,均不吉利);新娘不能踏门槛(需跨过去,象征“跨越障碍”);迎亲途中若遇另一花轿,需互换红绸(避免“喜冲喜”,带来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