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的核心风俗围绕“送寒衣”展开,融合祭祀、饮食、生活仪式于一体,以下是具体讲究:
1. 送寒衣:祭祀的核心仪式
核心是焚烧冥衣:人们通过焚烧纸质冥衣(多为五色纸、彩帛制成),为逝去亲人送去御寒衣物,表达“死后免受冻馁”的牵挂。冥衣需写明亡者姓名、辈分(如“先考×××之灵收”),类似现世邮寄的信件,确保“准确送达”。
区分新旧亡者:新丧(去世三年内)的亲人,需用白纸做寒衣(“新鬼不敢衣彩”);去世三年以上的亲人,用五色纸(象征多彩的衣物)。焚烧时,新丧者需大哭,女人哭十九声、男人哭十一声,以表哀思。
形式多样:有的地方将冥衣装入写有收者信息的“包袱”(类似现世的包裹),封好后焚烧;有的在焚烧时撒灰圈(留口朝向祖坟方向),防止“孤魂野鬼”抢夺;还有的为无后人或孤魂野鬼额外烧纸,寓意“鬼有所归,不为厉”。
2. 祭祀准备:庄重且讲究
时间:多在农历十月初一傍晚或夜间进行(避免白天阳光强烈),认为此时阴气渐盛,更易与先人“沟通”。
供品:除冥衣、纸钱外,还需准备食物(如饺子、水果、糕点)、香烛(点燃后插在坟头)、酒(倒在地上,象征“敬酒”)。部分地区(如洛阳)有“十月一,油唧唧”的说法,需烹炸食品(如炸丸子、炸鱼),让供品“油膏肥腻”,体现对先人的重视。
地点:优先选择祖坟(直接到坟前焚烧,与先人“面对面”);若无祖坟或亲人在外地,可在家门口或十字路口画灰圈(留口朝向祖坟方向)焚烧,象征“送至家中”。
3. 生者活动:关联现世的生活仪式
添置冬衣:生者会在寒衣节当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若天气尚暖,也会督促试穿,图“吉利”,寓意“与先人同步,共御寒冷”。
整理火炉:男人们习惯在当天检查、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试着生火,确保天寒时能顺利取暖。这一行为既是为现世过冬做准备,也象征“为祖先‘生火’,让其不受冻”。
尝新食:部分地区(如南京)会将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美食(如红豆粥、糯米团),供奉祖先后让家人品尝,寓意“分享丰收,祖先保佑家族兴旺”。
4. 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独特讲究
山西:晋南地区在五色纸里夹裹棉花(象征“做棉衣棉被”);晋北地区将五色纸做成衣、帽、鞋、被等式样,甚至 *** 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供先人在“阴间”使用。
河南:豫西一带在门口或十字路口烧纸衣时,会放灯盏(俗称“放路灯”),为“游魂路鬼”照明,避免其骚扰先人;新安县新出嫁的媳妇,需在当天为夫家新故老人添土(修坟)。
北京:民初时,富人会请冥衣铺糊皮袄、皮裤等高级冬装(用彩色蜡花纸 *** ),装入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焚烧;一般人家则在堂上设奠(以三碗水饺为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四叩首礼(“神三鬼四”,体现对先人的敬畏)。
这些风俗既包含对先人的怀念与敬畏,也融入了现世的生活仪式,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