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相,又称生肖,是中国及东亚部分地区用于纪年、纪时的传统符号,其标准排列顺序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这一顺序与中国古代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一对应,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的固定组合,广泛应用于记年、记月、记日及记时(如“子时”对应鼠、“丑时”对应牛等)。
顺序的主要起源与解释
1. 民间传说故事
更流行的说法是“黄帝选卫士”传说:轩辕黄帝召集十二种动物担任宫廷侍卫,猫托老鼠报名却因老鼠遗忘而落选,从此猫与鼠结怨;大象参赛时被老鼠钻进鼻子赶跑。其余动物原本推牛为首,老鼠却机灵地蹿到牛背上,临近终点时纵身一跃,率先到达,故排之一;猪因途中贪睡、行动迟缓,排在最后。虎、龙因实力出众,分别被封为“山中之王”“海中之王”,位列鼠、牛之后;兔子与龙赛跑获胜,排在龙前;狗因不满兔子排名,咬了兔子一口,被罚至倒数第二。蛇、马、羊、猴、鸡则通过各自的表现(如蛇的灵活、马的奔腾、羊的温顺、猴的机敏、鸡的守时)依次确定了位置。
2. 地支与时辰关联说
古代天文学家将昼夜分为十二时辰(每两小时为一个时辰),根据动物的活动习性将生肖与地支绑定:
子时(23:001:00):夜深人静,老鼠趁此时外出活动,咬破混沌(传说天地初始为混沌状态,鼠咬开缝隙使万物得以生长),故“子属鼠”;
丑时(1:003:00):农家需起身喂牛,牛在此时反刍,为次日耕田做准备,故“丑属牛”;
寅时(3:005:00):寅有“敬畏”之意,老虎为百兽之王,此时最凶猛,四处游荡觅食,故“寅属虎”;
卯时(5:007:00):日出东方,玉兔(月宫中的兔子)开始捣药,故“卯属兔”;
辰时(7:009:00):群龙行雨(古代认为龙掌管降雨),此时天空渐亮,龙行于云中,故“辰属龙”;
巳时(9:0011:00):春草茂盛,蛇类结束冬眠,出洞觅食,且巳时阳气渐盛,蛇类活动频繁,故“巳属蛇”;
午时(11:0013:00):阳气达到极致,马匹精力旺盛,驰骋奔跑,故“午属马”;
未时(13:0015:00):午后天气炎热,羊群回到圈中吃草,此时草料新鲜,羊易上膘,故“未属羊”;
申时(15:0017:00):日近西山,猿猴啼叫频繁,且猴子喜欢在此时伸臂跳跃,故“申属猴”;
酉时(17:0019:00):夕阳西下,鸡群归窝,月亮即将升起(酉属金,对应西方,月亮属水,金生水),故“酉属鸡”;
戌时(19:0021:00):夜幕降临,狗开始守夜,守护家园,故“戌属狗”;
亥时(21:0023:00):天地间一片混沌,猪处于睡眠状态(猪象征“混沌”,无烦恼),故“亥属猪”。
3. 阴阳属性与足趾奇偶说
古人将动物按足趾数量的奇偶性分类(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并结合地支的阴阳属性排列生肖:
子(阳)、寅(阳)、辰(阳)、午(阳)、申(阳)、戌(阳)为阳地支,对应奇数趾动物:鼠(前足4趾、后足5趾,奇偶同体,物以稀为贵,排之一)、虎(5趾)、龙(传说5趾)、猴(5趾)、狗(5趾)、马(单蹄,视为奇数);
丑(阴)、卯(阴)、巳(阴)、未(阴)、酉(阴)、亥(阴)为阴地支,对应偶数趾动物:牛(4趾)、兔(4趾)、蛇(无趾,但舌头分叉为偶数,视为偶)、羊(4趾)、鸡(4趾)、猪(4趾)。
常见应用场景
纪年:如2020年为鼠年、2021年为牛年,每12年循环一次;
纪时:如凌晨35点为寅时(虎时),中午1113点为午时(马时);
文化符号:生肖被用于诗歌、书画、邮票(如每年发行的生肖邮票)、春节祝福(如“鼠年大吉”)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