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国画的布局有讲究

admin

山水国画的布局:传统法则与灵动表达的艺术

山水国画的布局(又称“章法”“经营位置”)是画面成败的核心环节,需通过提炼自然物象、协调对立统一关系,构建兼具形式美感与意境深度的结构。其本质是将“胸中丘壑”转化为“纸上云烟”,既要遵循传统法度,又要融入画家的主观意趣。

一、传统构图法则:三远法与散点透视

山水国画的布局有讲究

传统山水画的布局以“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为基础框架,源于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的理论,是表现空间层次的核心逻辑:

高远法:自下而上仰望,凸显山峰巍峨高耸(如范宽《溪山行旅图》中巨峰壁立的雄浑感);

深远法:自前至后纵深延伸,通过曲折溪流、重叠山峦(如“之”字形布局)引导视线深入(如王蒙《青卞隐居图》的密不透风却层次分明的深邃);

平远法:横向展开,平视或低视表现平原、江湖的开阔渺远(如倪瓒《渔庄秋霁图》“一河两岸”的空灵清寂)。

“散点透视”是中国山水画独有的空间处理方式,画家可不受固定视点限制,将仰视、俯视、平视结合(如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的“咫尺千里”),展现宏大场景的辽阔感。

二、核心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的构图逻辑

山水画布局的关键是通过对立统一的法则实现画面平衡,常见关系包括:

宾主关系:主体(如主峰、房屋)需占据突出位置(但不宜正中央,避免呆板),宾体(如配峰、树木)起陪衬作用,需减弱其地位(如钱松喦《红岩》中山上房子的“画眼”作用);

虚实关系:“实”指清晰具体的景物(如近山、树木),“虚”指模糊抽象的元素(如远山、云雾、留白)。虚实相生,避免呆板(如黎雄才《风帆出峡图》中山的实与江水的虚);

疏密关系:画面需有大疏密对比(如浓密芦草与空白水域),且在疏密中藏“小疏密”(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刘鲁生《芦雁图》的芦草与水域对比);

开合关系:“开”指铺开景物(如近景山石、树木),“合”指收拢阵势(如远景山峦、云雾)。一幅画需有整体大开合与局部小开合(如陆俨少《峡江秋涛图》近中景开、远景合);

藏露关系:景物需有藏有露,引发遐想(如钱松喦《古塞驼铃》中长城的隐约可见、驼队被山头遮挡的“无画处皆成妙境”)。

三、常见构图形式:经典样式的实践应用

传统山水画积累了丰富的构图样式,适合不同场景与意境表达:

全景式构图:涵盖“高远、深远、平远”多重视角,展现宏大场景(如荆浩《匡庐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主峰居中或偏上,配峰呼应,以云雾、流水串联;

边角式构图:聚焦画面一角或半边,其余留白(如马远《踏歌图》左下角人物与右上危峰、夏圭《溪山清远图》的“半边”式),以局部代整体,引发想象;

三段平远构图:将画面分为上(远山)、中(水面/云雾)、下(近景坡石/树木)三段,层次清晰(如倪瓒《渔庄秋霁图》的荒寒意境);

分段取势法:将画面分为上下或左右几段,用云雾过渡,每段有景物(如分段式山水的长卷);

折带形/凹型取势法:折带形似布带左右或上下相折(如“S”形、“∽”形),凹型似“C”字形放倒,增强画面动感(如古人立幅山水的常用布局);

斜角对衬取势法:以两斜角相衬(如左下角与右上角有景物,其余留白),有主有从,灵活多变。

四、创作关键:立意与取舍的“意在笔先”

山水画布局的核心是“意在笔先”,即先确定立意(想表达的情感或意境,如“秋山萧瑟”或“春山蓬勃”),再通过提炼取舍(从自然中选择符合立意的景物,舍弃无关细节)组织画面。需避免机械罗列景物,注重“以一当十”(如用一棵树表现森林)、“以少胜多”(如用空白表现云雾),最终实现“形神统一”(景物形态与意境神韵的结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