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始被开发的地带

admin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阿拉斯加因淘金热成为20世纪始被大规模开发的偏远地带。1896年,育空河支流克朗代克河发现黄金,引发持续十余年的淘金热潮,成千上万淘金者从美国本土及世界各地涌入,使阿拉斯加从蛮荒之地转变为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开发区域。淘金热不仅带动了阿拉斯加的人口增长(18901900年人口从6.3万增至30万),还催生了道森、朱诺等新兴城镇,推动了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港口)建设与经济多元化(如渔业、林业随后兴起)。

2. 美国西部干旱区(落基山脉以西)

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联邦通过一系列政策推动西部干旱区的系统性开发。为应对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实施《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阿巴拉契亚地区开发法》等,重点治理西部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如沙尘暴频发的“黑风暴”地区),通过修建灌溉工程(如加州的中央谷地项目)、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如滴灌),将原本不适合农耕的干旱区转化为高产农业地带。军事工业(如二战期间的飞机制造、核试验基地)的布局,进一步带动了西部干旱区的工业发展与人口集聚(如拉斯维加斯、凤凰城因军事订单与后续旅游业崛起)。

20世纪始被开发的地带

3. 大开罗区沙漠新城镇(埃及)

20世纪70年代,埃及为解决大开罗区(尼罗河谷与三角洲)的人口过剩、可耕地侵占及城市化无序问题,启动沙漠新城镇建设计划。萨达特时期(19701981年)推出“新城镇建设计划”,目标是通过在沙漠地带建设自给自足的新城镇(如斋月十日城、十月六日城),容纳大开罗区的新增人口(19701980年大开罗区人口从300万增至500万),保护尼罗河谷仅占国土5%的可耕地资源。穆巴拉克时期(19812011年),新城镇建设转向吸引私营投资,开发旅游、娱乐等高端功能(如新开罗的“门禁社区”、谢赫·扎耶德市的“卫星城”),但同时也面临低人口流入率(部分新城镇入住率不足50%)、高住房空置率(部分区域空置率达30%)及土地投机等问题。

4. 非洲热带雨林区(如科特迪瓦)

20世纪初,非洲热带雨林区(如科特迪瓦)因欧洲殖民者的资源掠夺开始被开发。19世纪40年代法国殖民科特迪瓦后,初期主要开发森林资源(如桃花心木、橡胶),用于满足欧洲的工业需求。20世纪初,随着西非铁路系统的修建(如法国殖民当局修建的阿比让瓦加杜古铁路),科特迪瓦的木材开发加速,同时开始开垦土地种植咖啡、可可等经济作物(19101930年咖啡种植面积从1万公顷增至10万公顷,可可从5000公顷增至5万公顷)。这些开发活动使科特迪瓦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以经济作物出口为主的殖民地经济,也为独立后(1960年)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5. 美国西南部铁路沿线地带(如洛杉矶)

19世纪末,美国西南部铁路沿线的沙漠与半干旱地带(如洛杉矶盆地)因铁路交通的改善开始被大规模开发。1876年,南太平洋铁路通到洛杉矶,结束了其“封闭农业村落”的状态;1885年,圣菲铁路抵达,洛杉矶成为两条铁路的终点站,交通便利性大幅提升。铁路带来的大量移民(18801890年洛杉矶人口从1.1万增至5万)与资本,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1880年代,洛杉矶出现水泥街道、电缆车、电灯等现代设施;1910年代,好莱坞电影产业兴起(1911年之一家电影公司成立),使洛杉矶成为全球知名的文化与经济中心。铁路不仅连接了洛杉矶与旧金山、新奥尔良等城市,更使其从边缘地带转变为美国西南部的核心城市。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