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是形声字,形旁为“竹”(表示与竹器相关),声旁为“寿”(表读音),本义指古代投壶用的竹制签子(形如箭笴)。投壶是古代宴会中的游戏,参与者将矢投入壶中,以投中次数定胜负,而“筹”则是记录投中次数的计数工具。例如《说文解字》明确记载“筹,壶矢也”,《礼记·投壶》也提到“筹,室中五扶”(“扶”为古代长度单位,指筹的长度),《仪礼·乡射礼》亦有“箭筹八十”的说法,均印证了其本义。
“筹”的引申义演变
随着使用场景的扩展,“筹”的含义逐渐从具体器物延伸至抽象概念:
1. 计数或凭证用具:由投壶用的“筹”引申出算筹(木、象牙等制成的小棍,用于古代数学计算),进而泛指计数的用具。例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觥筹交错”的“筹”,即指酒席上用来记饮酒轮次的竹筹;成语“略胜一筹”中的“筹”,则表示计数的,引申为“优势”。
2. 谋划、策划:由“算筹”的“计算”义进一步引申为谋划、筹谋(通过思考制定策略)。例如《史记·高祖纪》“运筹帷幄之中”的“筹”,指在军帐中谋划作战计划;梁启超《谭嗣同传》“设法筹救”的“筹”,则表示策划营救方案。成语“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想不出)、“运筹帷幄”(在后方谋划战略)均体现了这一引申义。
3. 计策、办法:由“谋划”义引申为计策、办法。例如“筹略”指谋略,“筹议”指筹划计议,“一筹”则指一个计策(如“一筹莫展”中的“筹”)。
4. 量词(古义):古代用“筹”作为人的计数单位,相当于“条、个、位”。例如《水浒传》“背后只见赶上三筹好汉”的“筹”,即指“位”(三个好汉)。
“筹”的文化延伸:酒筹
“筹”的引申义还延伸至酒文化中的“酒筹”(又称“酒算”“酒枚”),是古代筵席上用来记饮酒轮次或行酒令的工具。例如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提到“南人爱其青色,用为酒筹”,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醉折花枝当酒筹”的诗句,均描述了酒筹的用途。后来,酒筹逐渐演变为筹令(行酒令的工具),在筹子上刻写令约(如诗词、谜语),参与者掣筹后按令行事,成为唐宋时期流行的宴饮游戏(如《红楼梦》中提到的酒筹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