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的更高境界:超越一切执着,契入真如本性的无分别境界
禅定的境界从凡夫的散乱心到圣者的究竟解脱,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其更高境界并非停留在某种具体的禅定状态(如四禅八定的“非想非非想处定”),而是超越“能修”与“所修”的二元对立,断除一切执着,回归心性的本来面目。以下从不同佛教传统与经典的角度,解析禅定更高境界的核心内涵:
1. 超越“能所”二心,无执无碍
禅定的终极目标是打破“能修之心”(主体)与“所修之果”(客体)的分别。如万行法师所言,更高境界是“远离‘能、所’二心,无能修之心,也无所修之果”——此时心不再执着于“我在禅定”“我在进步”等概念,甚至超越“空”“有”的二元对立,真妄皆离,终日处于三摩地(禅定)中,宇宙万物皆为自性的显现。
2. 不著相:不被一切表象迷惑
禅宗强调“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六祖坛经》),更高境界是“不著相”——不被外在的事物(如财富、地位、名誉)或内在的情绪(如喜怒哀乐)所束缚。正如白居易诗云“人生应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心如云水般自然,不执着于“有相”的存在,方能脱离苦海。
3. 无分别胜义禅定:安住法性无分别
佛教唯识学与如来藏思想中的“无分别胜义禅定”,是菩萨阶位(初地至十地)的核心禅定。此时心不耽着“乐、明、无念”等觉受,也不执着“空”的概念,而是安住在“法性”(真如、佛性)的无分别境界中。这种禅定远离一切戏论(如“空”与“有”、“内”与“外”的分别),是禅定的究竟本体。
4. 灭尽定:断除我执,超越生死
对于声闻乘(小乘)修行者,更高境界是“灭尽定”(想受灭定)。此时灭尽一切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及执著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我”的心,彻底摆脱“我执”的束缚,进入无生无灭的境界。唯有三果及以上的圣者才能进入,是通往涅槃的重要阶梯。
5. 禅宗的“见性”:禅定与智慧的统一
禅宗认为,禅定的更高境界并非单纯的“定”(止),而是“定慧合一”的“见性”——通过禅定引发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从而证悟自性的本来面目。如六祖慧能所言“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禅定的终极目的是“见性成佛”,而非追求某种禅定状态。
综上,禅定的更高境界是超越一切执着,回归心性的本来清净。无论是“不著相”“无分别”,还是“灭尽定”“见性”,其核心都是打破二元对立,让心从“散乱”走向“统一”,从“执着”走向“解脱”。这种境界并非“得到”什么,而是“放下”一切不必要的束缚,让心回归本然的自由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