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后,中稻处于开花结实期、单晚进入圆秆期,大豆开始结荚,玉米抽雄吐丝,甘薯薯块迅速膨大,这些作物对水分需求极为迫切,需重点做好灌溉工作,避免因干旱导致秕谷增多、产量下降(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的农谚)。双晚(晚稻)此时处于气温由高到低的过渡阶段,需抓住有利时机追肥耘田,促进有效分蘖和穗粒发育。华北地区需抓紧播种大白菜,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完成热量积累,避免菜棵生长瘦小、包心不实;北方冬小麦播种即将启动,应提前做好整地、施基肥等准备工作。
2. 经济作物
棉花进入“保伏桃、抓秋桃”的关键期,需及时进行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棉铃正常成熟吐絮(农谚“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茶园需在8月中下旬施一次促梢肥,促进秋梢萌发,提高来年茶叶产量;同时全面清除杂草,用杂草覆盖树盘,既能降温保湿,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南药种植需注意防范暴雨后的积水,根及根茎类药材(如人参、黄芪)应及时疏通田间沟渠,缩短受淹时间;全草类及花果种子类药材(如金银花、菊花)需扶正倒伏植株、清理叶片淤泥,促进恢复生长。
3. 蔬菜与花卉
秋茬蔬菜(如大白菜、萝卜、胡萝卜、茼蒿、青大蒜)需做好播种育苗工作,选用耐高温高湿、抗病性强的品种,播种前做好种子消毒(如用福尔马林浸种),育苗时设置遮荫棚防止雨水冲刷。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避免沤根;加强病虫害防控(如蚜虫、菜青虫、霜霉病),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如释放赤眼蜂)或物理防治(如悬挂黄板诱虫);雨后及时追肥(如腐熟农家肥、复合肥),补充土壤流失的养分;中耕培土可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喜光但畏高温的花卉(如月季、菊花)需早晚见光、中午遮阴;秋季开花植物(如桂花、芙蓉)需增施磷钾肥(如磷酸二氢钾),促进花芽分化;观叶植物(如绿萝、吊兰)需补充氮肥(如尿素),辅以微量元素(如铁、锌);结果类花卉(如番茄、草莓)需均衡施肥,避免过量氮肥导致徒长。
二、病虫害防治
立秋时节是多种作物病虫害的集中危害期,需加强预测预报,做到早发现、早防治。水稻需重点防治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等,可采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防治螟虫)或化学药剂(如吡虫啉防治飞虱)进行针对性防治。棉花需防治棉铃虫、红蜘蛛、盲蝽象、红铃虫等,采用生物防治(如释放赤眼蜂)与化学药剂(如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棉铃虫)相结合的方式。玉米需防治玉米螟、蚜虫等,可在玉米心叶期投放赤眼蜂或在抽雄期喷洒 *** 乳剂。加强栽培管理(如合理密植、清洁田园、增施磷钾肥),提高作物自身抗逆性,减少病虫害发生。
三、畜牧与水产养殖
1. 畜牧
做好畜禽秋季防疫工作,重点是鸭瘟、禽流感、猪瘟等疫病的预防接种,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操作,确保免疫密度和效果。加强成鱼饲养管理,保持池塘水质清新(透明度保持在2530厘米),定期施用微生物制剂(如EM菌)改良水质;控制投喂量(高温期投喂量控制在3%以下),坚持“四定、四看、一检查”(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看天气、看水色、看吃食、看活动,检查残饵量)的投饵原则,避免鱼类因暴饮暴食引发肠炎等疾病。
2. 水产
8月是鱼类生长旺季,也是病害爆发高峰期,需重点防控草鱼出血病、肠炎病,罗非鱼链球菌病,桂花鱼病毒性疾病等。加强水质调控,暴雨后及时排出表层积水,用生石灰(每亩1015公斤)或碘制剂(如聚维酮碘)消毒水体;施用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改善水质,增加水中溶氧量。延长增氧机运转时间(尤其是阴雨、无风天气),防止鱼类因缺氧浮头;坚持早晚巡塘,观察鱼类摄食、活动情况,及时打捞残饵和病鱼;每隔2030天用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对池塘进行杀菌消毒,减少有害病菌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