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的实际权利人

admin

清朝晚期(1840年战争后至1912年清朝灭亡),慈禧太后是实际掌权者,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垄断朝政大权长达近半个世纪,成为晚清政治的核心人物。

一、慈禧太后的掌权历程与权力基础

慈禧(1835—1908年),叶赫那拉氏,咸丰帝妃嫔,同治帝生母。咸丰帝在位时(1850—1861年),慈禧通过“辛酉政变”(1861年)铲除顾命八大臣集团,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形成“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格局。此后,她逐步削弱奕訢等权臣的势力:1884年借中法战争之机罢黜奕訢的军机大臣职务,彻底清除其政治影响;1875年同治帝驾崩后,立4岁的侄子载湉(光绪帝)为帝,再度垂帘听政;1889年光绪帝亲政后,慈禧仍通过“训政”掌控实权;1908年光绪帝与她先后去世,溥仪继位,她仍以太皇太后身份干预朝政,直至去世。

清朝晚期的实际权利人

二、慈禧太后的权力手段

1. 利用皇权合法性:以同治帝生母、光绪帝姨母/养母的身份,依托封建宗法制度确立权力正统性,将个人意志包装为“皇权延伸”。

2. 平衡各方势力:通过拉拢奕訢(初期)、打压守旧派(如戊戌变法后镇压维新派)、利用洋人(如“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等手段,维持权力平衡,防止任何势力挑战其权威。

3. 控制皇帝与朝政:对光绪帝等皇帝实行软禁(如戊戌变法后将光绪帝囚禁瀛台),直接干预官员任免、政策制定(如挪用北洋水师军费修颐和园),确保权力集中于己手。

三、慈禧太后掌权的实际影响

慈禧太后掌权期间,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加剧:内部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农民起义,外部有列强侵略(如两次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她的统治以“维护皇权”为核心,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如戊戌变法的失败),最终导致清朝在1912年灭亡。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