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的天数是怎样计算的

admin

三伏天是农历中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其日期由二十四节气(夏至、立秋)与干支纪日法共同确定,核心规则可概括为“夏至三庚起初伏,夏至四庚起中伏,立秋一庚起末伏”。以下是具体计算步骤及关键逻辑:

一、基础概念:干支纪日法

我国古代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10个)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12个)组合成60组不同的名称(如“甲子”“乙丑”等),循环记录日期。其中,“庚日”是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午日、庚辰日等),每10天出现一次。

三伏的天数是怎样计算的

二、三伏的具体计算步骤

1. 初伏:从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持续10天。例如,若某年夏至日是“辛未日”(无庚日),则往后数3个庚日(如第4天为“庚午日”、第14天为“庚辰日”、第24天为“庚寅日”),第24天的“庚寅日”即为初伏之一天。

2. 中伏:从夏至节气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中伏的长度取决于夏至与立秋之间的庚日数量:

若夏至至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第四个庚日至立秋前1天);

若有5个庚日,则中伏为20天(第四个庚日至立秋后之一个庚日前1天)。

例如,若夏至后有5个庚日(如第4、14、24、34、44天),则中伏从第4个庚日开始,持续至第44天(立秋后之一个庚日可能为第54天),共20天。

3. 末伏:从立秋节气后的之一个庚日开始,持续10天。例如,若立秋日为“壬申日”(无庚日),则往后找之一个庚日(如第3天为“庚午日”),即为末伏之一天。

三、三伏天数的差异原因

三伏天的总天数(30天或40天)主要由中伏长度决定:

若中伏为10天,则三伏总天数为30天(初伏10天+中伏10天+末伏10天);

若中伏为20天,则三伏总天数为40天(初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

而中伏长度的变化,本质是夏至与立秋之间庚日数量的波动(受地球公转轨道、节气交节时间等因素影响)。

举例说明

以2024年为例:

夏至日:6月21日(乙巳日,无庚日);

第三个庚日:7月15日(庚午日),为初伏之一天;

第四个庚日:7月25日(庚辰日),为中伏之一天;

立秋日:8月7日(壬申日,无庚日);

立秋后之一个庚日:8月14日(庚子日),为末伏之一天。

由于夏至(6月21日)至立秋(8月7日)之间有4个庚日(7月15日、25日,8月4日、14日),故中伏为10天,2024年三伏总天数为30天。

再以2023年为例:

夏至日:6月21日(乙巳日,无庚日);

第三个庚日:7月11日(庚午日),为初伏之一天;

第四个庚日:7月21日(庚辰日),为中伏之一天;

立秋日:8月8日(戊申日,无庚日);

立秋后之一个庚日:8月10日(庚寅日),为末伏之一天。

由于夏至(6月21日)至立秋(8月8日)之间有5个庚日(7月11日、21日,8月1日、10日、19日),故中伏为20天,2023年三伏总天数为40天。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