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又称“中国青年节”)是中国为纪念1919年反帝爱国运动而设立的法定节日,时间为每年5月4日。其核心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铭记历史,纪念五四运动中青年群体的爱国壮举;二是作为青年的专属节日,传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凝聚当代青年的奋斗力量。该节日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青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召唤。
二、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1. 直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1919年1月,之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即巴黎和会)。作为协约国成员,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却遭到英、美、法等国家拒绝。会议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包括胶州湾租借地、胶济铁路等) *** 给日本,这一消息传回国内,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2. 五四运动的爆发与扩大
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大专院校的3000余名学生(以北京大学为核心)齐聚天安门前 *** ,高呼“外争 *** ,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随后举行 *** *** 。 *** 队伍行至东交民巷使馆区时受阻,学生转而前往曹汝霖住宅(赵家楼),痛打了驻日公使章宗祥,并火烧赵家楼。随即逮捕32名爱国学生,这一暴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 *** ;6月3日起,上海工人阶级率先举行大规模 *** (“六五”政治大 *** ),随后商人罢市、学生 *** ,形成了“三罢” *** ,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至上海,主力从学生转变为工人。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北洋被迫于6月10日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重大胜利。
3. 节日的设立过程
五四运动后,中国(成立于1921年)始终重视传承五四精神。1939年(五四运动20周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当时全国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机关)率先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号召全国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爱国传统。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中央人民)正式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明确将5月4日定为中国青年节,纳入法定节日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