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通常于每年公历7月6日至8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作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端,它标志着天气从“温和”转向“炎热”,但尚未达到全年最热的程度。
小暑的由来:源于自然节律与文化
小暑的命名与“暑”的含义直接相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明确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及气候特征,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小暑因处于夏季初期(农历六月前后),气温虽升但未至极端,故称为“小热”。这一命名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温度变化的精准感知,也反映了“天人合一”的节气智慧。
小暑的传统习俗:多元且富有生活气息
小暑的习俗多围绕“应对炎热”“庆祝丰收”“祈福避灾”展开,涵盖饮食、晾晒、娱乐等多个方面:
食新:南方地区重要的传统习俗。小暑过后,农民将新收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米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随后全家品尝新米,部分家庭也会喝新酿的米酒。这一习俗不仅表达了对丰收的感恩,也寓意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
吃饺子/伏面:北方地区流行的饮食习俗。民间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谚语,伏日因天气炎热,人们往往食欲不振(俗称“苦夏”),饺子形似元宝且有开胃解馋的作用,面条则易于消化,符合夏季饮食清淡的需求。
晒红绿(晒龙袍):农历六月初六的传统习俗。此时阳光强烈,人们会将衣物、书画、经卷等拿出来晾晒,既能祛除潮气和虫蛀,也有“晒霉运”的吉祥寓意。传说此俗源于唐僧取经归来晒经书(恰逢六月初六),或乾隆皇帝南巡时晾晒龙袍的故事。
斗蟋蟀:小暑时节的娱乐活动。因天气炎热,蟋蟀从田野转移至庭院墙角蛰居,鸣声清脆。古人捕捉蟋蟀进行“斗蟋蟀”比赛,这一习俗始于唐代,宋代风靡,成为小暑期间的特色活动。
吃藕/暑羊:部分地区的小暑食俗。藕具有清热养血、开胃健脾的功效,是夏季的时令食材,民间有“小暑吃藕”的说法;鲁南、苏北等地则有“吃暑羊”的传统,认为伏天吃羊肉能“以热制热”,排出体内毒素,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