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通常在每年公历6月20日22日之间)是北半球日照时间的峰值节点。此时太阳直射地球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长达到全年最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这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黄赤交角23°26′)导致的“昼长夜短效应”在北半球的极致表现。
具体表现:南北跨度下的昼长差异
我国疆域辽阔,夏至日的昼长从南到北呈现显著梯度:最北端的漠河县昼长约17小时以上(是全国昼长最长的地区),而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昼长仅约12小时16分,南北昼夜时长差距可达4小时以上。其他代表性城市如哈尔滨昼长15小时43分、北京15小时1分、上海14小时11分、广州13小时34分,均体现出“越往北、昼越长”的规律。
极昼现象:北极圈内的特殊景观
在北纬66°34′以北的北极圈内,夏至日太阳整日不落,出现极昼现象——这是北半球一年中极昼范围最广的一天。此时北极圈内的地区(如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等)24小时处于阳光照射下,成为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中的最长”。
夏至后:日照时间逐步缩短
夏至日是北半球白昼的“转折点”。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从北回归线转向赤道),北半球白昼时长开始缓慢缩短,直至冬至日(约12月22日)达到全年最短。民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谚语,正是对这一现象的形象。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