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梵语 kasāya)本义为“坏色、不正色”的僧衣;而“百衲衣”(亦作“百纳衣”)强调 *** 方式,指用许多小块布片拼缀成衣。汉地僧团为表苦修、去贪著,常拾取弃布洗净、染成坏色后密缝为衣,形制与袈裟相同或相近,因而民间与文献中常以“百衲衣”称呼袈裟,或视作袈裟的一类。
两种主要来源
*** 样式而来:袈裟按律制需“割截”成条片后缝缀,呈田畦之相,故又称“割截衣”“田相衣”“福田衣”。这种以多片拼成的形制,与民间所称“百衲”(众多细碎布衲合而成)相契合,因而俗称“百衲衣”。
苦修传统而来:部分僧人持“少欲知足”之行,拾取粪扫衣(世人弃置之布)洗净、染坏色、缝衲成衣,既不求华美,亦示离欲。此类僧衣被称为“粪扫衣”,亦属袈裟体系中之特殊品类,因其衲缀之制,俗亦称为“百衲衣”。
名称对照与要点
名称 | 语源或构成 | 关键特征 | 与袈裟关系
袈裟(kasāya) | 梵语 kasāya 之音译 | 意译为“坏色/不正色”;为僧团所著之法衣 | 总称
百衲衣(百纳衣) | “衲”为补缀,“百”言其多 | 以多片小布拼缀成衣,形似袈裟 | 常作为袈裟的别称或特指衲缀之制
福田衣 / 田相衣 | 形似水田阡陌之“田相” | 强调“法衣之田”的表法意义 | 袈裟的异称
粪扫衣 | 拾取弃布制衣 | 体现苦修、离贪 | 属袈裟体系中之一类,常呈衲缀外观
上述称谓从不同角度指称袈裟:或从其颜色规范,或从其拼缀工艺,或从其表法形相,或从其苦修来源,因此在文献与口语中互见并用。
延伸说明
“衲”本义为补缀,故僧人自称“衲子”“贫衲”;“百衲”亦引申为“以零星材料集成一套完整之物”,如“百衲本”“百衲琴”等用语。
汉传佛教袈裟常见为大衣(九条)、七条、五条等“三衣”体系;历史上颜色由早期之赤色等,至唐宋后多见黑衣(缁衣)等,异称与制度细节随时代与地域而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