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与祭祀相关的关键日子,主要有以下别称:寒衣节(核心称呼,强调“送寒衣”的习俗)、十月朝(“十月朔”的通俗说法,指十月初一这一天的清晨或初始)、祭祖节(突出祭奠先人的主题)、冥阴节(带有民间对阴阳两界的认知,认为此日阴气渐重)。
起源与发展:从周代到明清的演变
周代起源:早在周代,十月初一就被定为“腊祭”日,天子会在这一天祭祀日月星辰、五代祖先,同时颁布冬令作息制度,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也是为生者送御寒衣物的日子,《诗经·豳风·七月》中“九月授衣”的记载也反映了这一习俗的早期形态。
唐宋成型:唐玄宗根据《诗经》“九月授衣”的传统,下令九月初一“荐衣于陵寝”,但因关中地区十月才入冬,习俗逐渐推移到十月初一;宋代时,寒衣节进一步兴盛,不仅有“授衣”(皇帝赐官员棉衣)的仪式,民间还流行焚烧五色纸做的寒衣,东京汴梁(今开封)的冥衣店会在九月下旬就开始售卖寒衣材料,为十月初一的祭祀做准备。
明清普及:明代时,寒衣节的习俗更加规范,纸肆会裁剪五色纸成男女衣状,标注故人姓名辈分,家家户户会在夜间焚化寒衣,新丧者用白纸,老丧者用五色纸,且需烧得干净,认为这样才能让亡者在阴间收到;清代延续明代旧俗,还增加了焚烧冥钞的内容,北京地区的富人会糊皮袄、皮裤等高级冬装,与纸钱一起焚化。
核心习俗:送寒衣与祭祖
送寒衣:这是十月初一最核心的习俗,人们通过焚烧五色纸(或做成衣、帽、鞋、被等形状)为逝去的亲人送去御寒衣物,部分地区会在五色纸中夹裹棉花,象征为亡者做棉衣、棉被;焚烧时需在路口或坟前进行,认为十字路口的灰烬能救济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避免其抢夺亲人的寒衣。
祭祖上坟:十月初一被视为“鬼节”之一(与清明、中元并列),民间会前往祖坟祭拜,带上烧纸、纸锭、香、浆水等物,按长幼顺序焚纸、燃香;上新坟时,还需摆设供品(如带鳞的鱼、大饽饽等),表达对先人的怀念。
生者活动:生者也会进行象征过冬的准备,妇女会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家人试穿(即使天气尚暖),图个“顺利过冬”的吉利;男人们会整理火炉、烟筒,试烧以确保天寒时能正常取暖;部分地区还有“忌出行”的说法,尤其是妇女,认为此日出门不吉利。
相关传说:情感与文化的载体
孟姜女送寒衣:秦代孟姜女新婚不久,丈夫范喜良被抓去修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寻夫,得知丈夫已死并被埋在长城下,她悲痛欲绝,向长城昼夜痛哭,最终哭倒长城,找到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因故事发生在十月初一,人们便将此日定为“送寒衣节”,以纪念孟姜女的深情。
朱元璋“授衣”传说: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早朝行“授衣”之礼,将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南京民谚“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便源于此,同时人们也会将冬衣捎给远方的游子,传递牵挂。
蔡伦嫂子烧纸促销:传说蔡伦发明纸后生意兴隆,其嫂子慧娘让丈夫蔡莫学造纸,但蔡莫造的纸质量差卖不出去,慧娘便假装去世,让蔡莫在棺材前烧纸,自己则“还阳”称阴间用纸钱,于是人们纷纷购买蔡家的纸,此传说也被认为是送寒衣习俗的起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