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是汉语传统词汇,拼音为“hé hé”,其含义随语境演变,主要包括以下几层:
1. 和睦同心:指人际关系或群体的和谐一致。例如《墨子·尚同中》提到“内之父子兄弟作怨雠,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史记·循吏列传》也有“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记载,均强调内部关系的融洽。
2. 调和、混合:指不同事物的融合或交汇。《韩诗外传》卷三有“天施地化,阴阳和合”,郭沫若《论节奏》也提到“成长与衰弱、上升与下降、和合与分离,即是规定万物之发展与分解的节奏”,体现了事物间的协调与统一。
3. 撮合:指促成婚姻或合作等行为。《周礼·地官·序官》“媒氏下士二人”的注疏中,贾公彦解释“谓别姓三十之男、二十之女,和合使成婚姻”,《游仙窟》中“五嫂如许大人,专拟和合此事”也指撮合姻缘。
4. 顺当、吉利:指事情进展顺利或运势吉祥。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茅卜》提到“其卦甚吉,百事欢欣和合”,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有“谢天地买卖和合”,均表达对顺利、吉祥的祈愿。
5. 神名:民间信仰中的“和合神”,通常指“和合二仙”(寒山、拾得),象征婚姻美满、家庭和睦。清代雍正年间,朝廷敕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信仰。
“和合”的深层含义
“和合”不仅是词汇,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贯穿于哲学、、社会等多个维度:
1. 哲学内涵:“和”强调多样性中的统一(如《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承认差异并寻求和谐;“合”强调融合与协同(如《易经·乾卦》“保合太和,乃利贞”),指不同事物的结合与共生。二者结合,体现为“和而不同”的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特征。
2. 宇宙观:“和合”是天人关系的核心准则(如《周易·文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3. 社会观:“和合”是社会治理与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如《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主张通过“和”化解矛盾,实现社会稳定与群体和谐。
4. 观:“和合”是个人修养的目标(如《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内心的平和与对他人的包容,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
“和合”思想的文化意义
“和合”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基因”,也为解决当代问题提供了智慧:如通过“和而不同”化解文明冲突,通过“天人合一”应对生态危机,通过“以和为贵”促进社会和谐。这种思想超越时空,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