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中国民间重要的祭祖大节,承载着“慎终追远”的传统。各地形式略有差异:部分地区会在除夕下午将年夜饭送至亡故亲人坟前(称为“送年食”),让先人与生者共飨;有的在家中摆放祖先牌位,陈列酒菜、香烛,按长幼顺序上香跪拜;北方农村还有焚烧纸钱的习俗,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祈福。
2. 团圆饭(年夜饭)
年夜饭是除夕的重头戏,又称“团圆饭”,象征阖家团聚。北方必吃饺子(形似金元宝,寓意“招财进宝”),且饺子中常包入、枣子等,谁吃到则有“福气”;南方多吃汤圆、年糕(寓意“团团圆圆”“年年高升”)。席间菜品多有吉祥寓意:鱼(“年年有余”)、鸡(“大吉大利”)、发菜(“发财”)、腐竹(“富足”)等,边吃边聊,共享天伦。
3. 贴年红
“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红色喜庆元素的总称。春联以对偶工整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福”字常倒贴,取“福到”谐音;窗花、年画则以吉祥图案(如牡丹、蝙蝠、鱼)传递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为节日增添浓郁的喜庆氛围。
4. 守岁
守岁是除夕的古 *** 俗,源于“辞旧岁、迎新年”的寓意。西晋《风土记》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古人认为守岁可防止独角兽侵害(独角兽怕火光、红色和声响)。现代守岁多为全家围坐,通宵不眠,说吉祥话、看春晚、忆往事,既有对旧岁的留恋,也有对新年的期待。
5. 放鞭炮(燃爆竹)
“开门爆竹”是除夕的传统,新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燃放鞭炮,以“噼里啪啦”的响声驱邪避灾、辞旧迎新。鞭炮的红纸屑也象征“红红火火”,增添热闹氛围。近年来,为保护环境,部分地区提倡减少烟花爆竹使用,但这一习俗仍深植人心。
6. 压岁钱
年夜饭后,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传说“岁”与“祟”谐音,压岁钱可“压住邪祟”,保佑晚辈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古代用红绳穿铜钱,取“长命百岁”之意;现代多用红包,金额多为吉祥数字(如666、888),体现长辈对晚辈的关爱。
7. 踩岁
部分地区的除夕夜有“踩岁”习俗:将芝麻秆捆成“聚宝盆”,全家人用脚踩碎,以“碎”谐“岁”,寓意“岁岁平安”;同时“芝麻开花节节高”,也象征生活逐年向好。
8. 挂灯笼
除夕夜挂红灯笼是传统装饰,红色象征喜庆,圆形灯笼寓意“团圆美满”。门口、堂屋的红灯笼照亮夜空,烘托出“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也寄托了对新一年鸿运当头的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