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恶魔签契约”是西方传说及近代奇幻文学中的经典母题,没有科学证据证实其真实性,更多是文化、心理层面的产物。
从历史与文化角度看,这类传说多源于中世纪的猎巫运动、宗教审判或对“异常现象”的虚构演绎。例如,16世纪法国牧师乌尔班·格兰迪耶的“恶魔契约”传闻,虽有所谓“用拉丁文书写的契约文件”作为证据,但极可能是审判者为了定罪而伪造,或是其对手(如嫉妒的修女)的栽赃。文艺复兴时期的炼金术士约翰·格奥尔格·浮世德的传说,经歌德《浮士德》等文学作品渲染后,成为“恶魔契约”的典型符号,但本质是对“知识与道德边界”的探讨,而非真实事件。
从心理学角度看,“恶魔契约”的传说满足了人类对“快速获得超凡能力”“突破现实限制”的幻想,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代价与欲望”的恐惧——传说中“用灵魂换取财富/权力”的设定,本质是对“贪婪必遭反噬”的道德警示。
“与撒旦签订契约”的传说步骤
尽管“与撒旦签订契约”无真实性,但传说中通常包含以下步骤(多为文学或民间虚构):
1. 前置准备:满足“召唤条件”
传说中,召唤撒旦需要特定的环境与仪式:
地点:选择人烟稀少的地方(如森林、空地),避免外界干扰;
时间:多选在“邪恶之日”(如13号星期五、满月之夜),认为此时恶魔力量更强;
物品:需准备六芒星阵(用含血液的油漆绘制,直径约五米)、动物(如鸡、羊,用于献祭)、短剑、圣水洗过的金币、圣书(如《圣经》)等。
2. 召唤仪式:呼唤撒旦现身
召唤者需站在魔法阵边缘,双臂张开,用英文念诵特定的咒语(如“亚加米莫仑,奥加米莫仑,从地狱底部召唤邪恶之物,丑陋的灵魂。撒旦,撒旦,奥摩迪斯,迪斯尼斯”)。念诵时需保持专注,避免中断,直至恶魔现身。
3. 契约订立:协商与立约
恶魔现身前,需测试其力量(如要求其完成一件小事),若力量较弱则放弃契约(避免被纠缠)。订立契约时,无法中途退出(传说中违背契约者会死亡),恶魔通常会要求“献出贞操”“灵魂”或“定期献祭”(如每年一次血印),以换取“财富、权力、知识”等愿望。
4. 后续代价:履行契约的诅咒
传说中,履行契约的代价远大于所得:
身体伤害:如尼科罗·帕格尼尼的“超凡演奏技巧”,传说因与魔鬼交易导致手指变形(实际可能是马凡氏症);
精神折磨:如约翰·格奥尔格·浮世德,16年后后悔交易,要求退出,最终被魔鬼带入地狱(或被天使拯救,版本不一);
道德堕落:如吉尔·德·莱斯,为挽回财富与恶魔交易,杀害80200名儿童,最终被处决。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步骤均为传说或文学创作,并非真实存在。现实中,“与恶魔签契约”更多是对“欲望与代价”的隐喻,提醒人们警惕“不劳而获”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