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在己曰屠维 太岁的由来

admin

“太岁”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历法中的核心概念,源于对木星(岁星)运行的观测。“太岁在己曰屠维”是岁阳纪年法的具体表述——古人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岁阳”,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岁阴”)组合,形成六十个干支年名。“己”作为第六位岁阳,其对应的别称即为“屠维”,因此“太岁在己”的年份便以“屠维”指代。例如,《尔雅·释天》明确记载“太岁在己曰屠维”,《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历书》等古籍也均有印证。

“太岁”的由来

“太岁”的起源与古代天文观测密切相关,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太岁在己曰屠维  太岁的由来

1. 岁星纪年法的起源:古人发现木星(岁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约为12年(实际为11.86年),于是将黄赤道带划分为十二等分,依次命名为“星纪、玄枵、娵訾……析木”(称为“十二次”),以岁星每年行经一次的位置纪年,称为“岁星纪年法”。这种 ***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如《国语·晋语四》“岁在大火”、《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岁在星纪”)中已有记载。

2. 太岁纪年法的创立:由于岁星运行方向与人们习惯的“自东向西”方向相反(岁星实际自西向东运行),且存在“岁星超辰”现象(每144年超辰一次,导致纪年误差累积),古人便假想一个与岁星运行方向相反、速度均匀的“太岁”(又称“岁阴”),使其与十二辰(地支)对应,形成“太岁纪年法”。太岁纪年法用“摄提格、单阏、执徐……大渊献”等十二个岁名替代地支,与十天干组合成六十个年名(如“焉逢摄提格”对应甲寅年、“端蒙单阏”对应乙卯年),解决了岁星纪年的误差问题。

3. 干支纪年法的演变:随着时间推移,太岁纪年法因岁名复杂、与干支纪年功能重叠,逐渐被更简洁的“干支纪年法”取代(干支纪年直接以天干地支组合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但“太岁”作为纪年符号仍被保留,成为民间信仰中的“值岁之神”——每年一位太岁神掌管当年吉凶祸福,“太岁头上动土”等禁忌习俗也延续至今。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