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农历七月半)包袱是民间祭祖时封装冥币的专用封皮,其书写需遵循传统格式与禁忌,核心是清晰传递对先人的恭敬与思念。
一、包袱的基本结构
包袱分为正面(书写核心信息)与背面(封口标识)两部分:
正面:采用从右至左竖排书写,内容依次为:封数声明、敬语、收件人信息、自称及日期;
背面:在包袱折叠相交的正中位置,用草体写“封”字(象征密封,非收包人不得拆开)。
二、正面各列内容及写法
1. 之一列:封数声明
花包(用于死亡超过三年的先人):写“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X封”(“X”为本次烧化的总封数,如“壹封”“伍封”);
白包(用于死亡未满三年的“新亡人”或七七、周年祭):不写“中元胜会”,改写对应祭期,如“首七化财之期”“除服化财之期”(“首七”指去世后第七天,“除服”指守孝期满)。
2. 第二列:固定敬语
均写“上奉”(意为“恭敬奉送”),位于之一列下方,字体稍大以示尊重。
3. 第三列:收件人信息(核心)
格式为“故+称谓+姓名+收用”,需明确先人身份与性别:
男性先人:称“显考”(父亲)、“祖考”(祖父)、“曾祖考”(曾祖父)等,后接“公讳+名字”(“讳”为避讳,写在名字前),再写“老大人”,如“故显考张公讳正明老大人 正魂收用”;
女性先人:称“显妣”(母亲)、“祖妣”(祖母)、“曾祖妣”(曾祖母)等,后接“母+夫姓+老孺人”(“孺人”为女性敬称),如“故显妣王母李氏老孺人 正魂收用”;
新亡人:在“显考/妣”前加“新逝”,如“故新逝显考张公讳正明老大人 正魂收用”;
特殊情况:若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或小辈(如兄弟、子女),则直接写关系,不加“考妣”,如“故胞弟张二 祀”“故侄女张小妹 祀”。
4. 第四列:自称及姓名
格式为“孝+关系+姓名+祀/叩”,需体现亲属关系与辈分:
男性烧包者:如“孝男张三 祀”(“祀”为祭祀专用,表示恭敬)、“孝孙张四 叩”(“叩”为叩首,增强诚意);
女性烧包者:如“孝媳李氏 祀”(“氏”为女性标识)、“孝女张五 叩”;
多人联署:如“孝男张三 孝媳李氏 孝孙张四 祀”(按辈分排列,体现家族延续)。
5. 第五列:烧化日期
写“天运+农历年月日+叩化”,其中“天运”为传统纪年方式(如“天运乙巳年七月十五日”),“叩化”表示恭敬焚化,如“天运2025年七月十五日叩化”。
三、背面书写规范
包袱折叠后,用草体在折叠相交的正中位置写“封”字(大小适中,清晰可见),象征“封口”。若包袱本身印有“封”字,则无需重复书写。
四、特殊情况的包袱写法
地盘业主袱子:用于祭祀“地盘业主”(土地神)或无人侍奉的孤魂野鬼,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无需封数与自称,单独放置于地上,先于其他包袱焚化。
五、书写禁忌
字体要求:必须用毛笔书写(不能用钢笔、圆珠笔等),以示对先人的尊重;
内容准确性:收件人姓名、关系需准确无误,避免写错或漏写;
烧化时间:需在黄昏插黑前(太阳落山后)焚化,且日期需与包袱上所写一致;
顺序要求:先烧“地盘业主袱子”,再烧其他包袱,避免孤魂野鬼无钱可用。
中元节包袱书写是传统孝道与民俗文化的体现,核心是通过规范的格式传递对先人的思念与关怀。虽形式繁琐,但每一笔都承载着后人对先人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