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简介 冬至节气有什么气候特点

admin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如2025年为12月21日)。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测定的节气之一,早在殷周时期,古人便通过土圭测影确定了冬至的日期——当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北极圈内甚至出现极夜现象)。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白昼时长逐日递增,故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民谚。天文学上,冬至被视为北半球冬季的正式开始,标志着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古人将其视为“阳气初生”的吉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二、冬至节气主要气候特点

1. 气温持续走低,进入隆冬时节

冬至节气简介 冬至节气有什么气候特点

冬至前后,虽然太阳高度角开始缓慢回升,但地面在夏季积蓄的热量仍在持续散失,短期内气温仍呈下降趋势。民间素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真正的严寒往往从“三九”(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1月12日至20日)开始,此时地面热量消耗殆尽,冷空气活动频繁,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全年最寒冷的时段。例如,东北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黄淮地区“银装素裹”,江南地区平均气温虽仍在5℃以上,但早晚温差较大,需注意防寒保暖。

2. 南北气候差异显著

我国地域辽阔,冬至期间气候景观差异极大:

北方地区:以“干冷”为主,黑龙江、吉林等地平均气温普遍在20℃至10℃之间,河流湖泊结冰,户外活动需防范冻伤;

南方地区:以“湿冷”为主,江南地区(如上海、杭州)平均气温约5℃至8℃,冬作物(如油菜、冬小麦)仍继续生长,需做好清沟排水、培土壅根等田间管理;

华南沿海:气候相对温暖,广东、福建等地平均气温在10℃以上,仍有“花香鸟语”的春意,但需防范寒潮带来的降温。

3. 降水形式以降雪、冰冻为主

冬至期间,北方地区受冷空气影响,降水多以降雪为主,部分地区会出现暴雪天气;南方地区则以降雨或冻雨为主,如湖南、贵州等地易出现冻雨,对交通、电力等行业造成影响。随着气温下降,河流、湖泊逐渐结冰,部分地区会出现“雾凇”等冰雪景观。

4. “数九寒天”的开始

冬至是“数九”(又称“冬九九”)的起始日,民间以每九天为一个“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寓意寒冬逐渐过去、春暖花开。其中,“三九”“四九”是最寒冷的时段,有“三九四九冰上走”的说法。数九习俗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气候的观察,也成为民间记录冬季时光的重要方式。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