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Sunk Cost)是经济学、管理学及决策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已经发生且无法通过任何当前或未来决策挽回的支出或投入,涵盖时间、金钱、精力、情感等多种资源形式。其本质特征是“不可逆转性”——无论选择继续还是放弃,这部分成本都无法收回,因此不应影响对未来行动的判断。
沉没成本的常见例子
1. 商业投资中的沉没成本
企业经营活动中,沉没成本尤为常见。例如:某公司投入1000万元研发一款新型电子产品,研发过程中发现市场需求已饱和,产品上市后销量极低。1000万元的研发费用已成为沉没成本——即使停止生产,这笔钱也无法收回;再如某商场租赁店铺开设儿童乐园,租期5年,租金每年50万元。开业3个月后,因周边竞争激烈,乐园持续亏损。若此时关闭乐园,已支付的15万元租金(3年×50万元/年)和装修费用20万元均属沉没成本,无法挽回。
2. 日常生活中的沉没成本
普通人的决策中也充满沉没成本的陷阱。比如:购买电影票后发现影片质量极差,票款已无法退还,此时“继续看完”的决定往往源于“不想浪费已花的钱”,而这笔票款就是沉没成本;报了健身年卡却发现没时间去,年费已交无法退款,“继续去健身”的想法可能是为了“不浪费年费”,而年费就是沉没成本;谈恋爱时,即使双方感情不和,“在一起这么久”的时间投入会成为沉没成本,让人难以做出分手的决定。
3. 投资理财中的沉没成本
投资领域是沉没成本的“重灾区”。例如:投资者买入某股票后,股价持续下跌,已亏损5000元。“补仓摊薄成本”的想法可能源于“不想承认亏损”,而之前的5000元亏损就是沉没成本;再如某人花20万元购买一辆二手车,不久后发现车辆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维修费用高昂。若此时出售,只能卖10万元,那么“10万元的差价”就是沉没成本(20万元买入价10万元卖出价),不应影响“是否出售”的决策。
4. 诈骗中的沉没成本利用
沉没成本效应常被诈骗分子利用。例如:投资诈骗中,受害人之一次投入10万元,资金“增值”至12万元但无法提现。诈骗分子以“资金冻结”为由,要求受害人再缴纳6万元“解冻费”,承诺解冻后可提现12万元并返还6万元。受害人的“10万元本金”是沉没成本,若为了“拿回本金”继续转账,往往会陷入更深的骗局——骗子会以“操作超时”“缴纳个人所得税”等理由,让受害人不断投入,直到榨干其积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