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艾灸养生知识

admin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冷、降水形式由雨转雪(北方初雪增多,南方湿冷加剧),阳气潜藏、阴气渐盛,人体易受寒邪侵袭,同时因日照减少、活动量减低,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气机郁滞等问题。艾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通过温热 *** 穴位,可发挥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扶阳固本、调畅气机的作用,契合小雪“养肾防寒、调畅情志”的养生核心。

一、小雪艾灸的核心功效

1. 温阳散寒,抵御外邪:小雪后气温骤降,寒邪易伤阳气,艾灸的温热之力可渗透肌肤,推动气血运行,驱散体内寒邪,增强机体抗寒能力,预防感冒、关节疼痛、胃脘冷痛等寒证。

小雪节气艾灸养生知识

2. 补益肾气,养护先天之本:冬季对应肾脏,小雪时节肾脏负担加重(需藏精以御寒),艾灸可激发肾中阳气,补充肾精,改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耳鸣等肾虚症状。

3. 调畅气机,改善情绪:小雪节气阴冷晦暗,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中医称“肝郁气滞”)。艾灸可疏通肝经、调节气血,缓解情绪低落、烦躁易怒,促进身心愉悦。

4. 增强免疫,预防旧疾复发:艾灸能激发人体正气,提高免疫系统功能,对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冬季易复发的慢性病有辅助预防作用,减轻关节肿痛、咳嗽等症状。

二、常用艾灸穴位及作用

小雪艾灸需兼顾“养肾”与“调肝”,以下是临床常用的穴位及功效:

关元穴(任脉,脐下3寸):为“元气之关”,可培元固本、补益下焦,增强全身阳气,改善怕冷、乏力、小便频数等症状。

肾俞穴(膀胱经,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直接作用于肾脏,可益肾助阳、强腰利水,缓解肾虚引起的腰痛、耳鸣、遗精等。

足三里穴(胃经,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为“保健要穴”,可健脾和胃、扶正培元,促进消化吸收,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腹泻等。

大椎穴(督脉,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为“诸阳之会”,可通阳解表、疏风散寒,预防感冒、颈椎病、肩背疼痛等。

涌泉穴(肾经,足底前1/3凹陷处):可滋肾清热、引火下行,改善头晕、失眠、咽喉肿痛等上火症状,同时增强肾气。

肝俞穴(膀胱经,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疏肝理气、调畅情志,缓解抑郁、烦躁、胁肋胀痛等肝郁症状。

三、艾灸的操作 *** 与注意事项

1. 操作 ***

艾条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以局部皮肤潮红、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宜,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

温灸器灸:将艾绒或艾条放入温灸器中,固定在穴位上,调节温度至适宜,每次灸2030分钟,操作更简便,适合新手。

节气灸:更好在小雪节气当天或前后3天内进行,此时阳气收敛至极致,艾灸可更大化激发阳气,增强养生效果。

2. 注意事项

禁忌人群: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醉酒者;阴虚火旺(如口干、手足心热、便秘)者;孕妇、经期女性;皮肤破损、溃疡或过敏者(如对艾叶过敏)禁用。

施灸顺序:遵循“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原则,避免气血逆乱。

施灸时间:避免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建议饭后1小时),失眠者可在睡前施灸。

灸后护理:艾灸后半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喝冷水,可多喝温水(补充水分、促进毒素排出);避免吹风受寒,注意保暖;若出现烫伤,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大水泡需及时就医。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