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交节),属于气候节令范畴,反映的是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并非表示“降霜”这一天气现象。而霜冻是一种农业气象灾害,指作物生长季节里,因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导致农作物细胞结冰、生理干旱而受害的现象,与作物受害直接相关。
2. 形成条件不同
霜降的形成仅需满足“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是自然节气演变的必然结果。霜冻的形成则需要更严格的气象条件:一是气温骤降(短时间内下降至0℃以下),二是作物处于生长季(春播或秋收前后),三是地表或植物表面温度低于0℃(可通过平流霜冻(冷空气入侵)、辐射霜冻(晴朗无风夜间地面散热)、混合霜冻(冷空气+辐射)等方式实现)。
3. 影响对象不同
霜降的影响是普遍的气候现象,涉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昼夜温差变化,不针对特定对象。霜冻的影响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主要危害处于生长季的农作物(如秋收作物、春播幼苗、果树等),会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是农业生产中需要重点防范的灾害。
4. 发生时间不同
霜降固定于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冬季节的过渡。霜冻的发生时间则更灵活,春秋两季均可出现:秋季之一次霜冻称为“初霜冻”(多发生在910月,易使未成熟作物受害),春季最后一次霜冻称为“终霜冻”(多发生在34月,易使早播作物或果树受害)。
5. 应对重点不同
霜降期间,人们的应对重点是“顺应气候转变”,如添衣保暖、调整饮食(多吃滋阴润肺食物)、开展农事活动(如秋收扫尾、种春作物)。霜冻期间,应对重点是“防范作物受害”,通过灌水(增加空气湿度、减缓降温)、遮盖(用稻草、尼龙覆盖作物)、熏烟(释放热量、阻挡热量散失)、施肥(增施暖性肥料如厩肥)等措施,提高田间或植物表面温度,减轻霜冻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