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后比夏至前更热。虽然夏至日(6月21日或22日)北半球白昼达到全年最长、太阳高度更高,太阳辐射最强,但此时地面吸收的热量仍多于散发的热量,气温仍在持续累积。民间“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正是指夏至后气温才会进入快速上升通道。“热在三伏”的谚语也印证了这一点——夏至后第三个庚日(通常在7月中旬左右)开始入伏,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例如,我国北方多地夏至节气是全年高温日最多的时节(如西安平均高温日数达5.7天),而真正的酷暑往往在夏至后才真正来临。
夏至节气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七世纪的西周时期。古人通过“土圭测日影”的 *** (将圭表垂直立于地面,测量日影长度),发现每年有一天日影达到全年最短,便将这一天定为“夏至”(《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从天文意义看,夏至日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如北京约15小时、漠河可达17小时以上),正午太阳高度更高。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日渐缩短,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降低。
夏至的命名源于“至”的含义——“极也”,强调这一天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也是北半球日照时间、太阳高度的“极致”状态。随着历史演变,夏至逐渐从天文节气发展为民间“四时八节”之一,承载着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尝新等传统习俗。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