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便便”(拼音:dà fù pián pián)是一个汉语成语,其中“便便”读作“pián pián”,意为“肥胖的样子”。该成语的核心语义是形容人肚子肥大、凸出的形态,侧重于直观描述腹部赘肉堆积的外观特征。
成语的出处与典故
“大腹便便”最早出自南朝·宋·范晔所著《后汉书·边韶传》。东汉桓帝时期,学者边韶(字孝先)学识渊博,教授数百名学生,但他有个“爱打瞌睡”的毛病——因身材肥胖,肚子很大,睡着时模样引人发笑。有次他白天和衣而卧,学生们便编顺口溜嘲笑他:“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边韶醒来后,当即以顺口溜回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sì,指装五经的竹箱);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意思是:肚子大是因为里面装着五经,睡觉是在思考经书学问,甚至能在梦中与周公、孔子交流。学生们听后惭愧不已。这个典故不仅解释了成语的来源,也隐含“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外表的肥胖可能掩盖内在的才华。
成语的用法与色彩
“大腹便便”是主谓式结构的成语,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如“他大腹便便地坐在沙发上”)或定语(如“大腹便便的官员”)。由于其描述的是“肥胖”的状态,且常带有对“养尊处优”“缺乏运动”的暗示,因此含轻微贬义,但在特定语境中也可用于幽默或调侃(如朋友间开玩笑说“你这大腹便便的样子,可得减肥了”)。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满脑肥肠(强调肥胖且贪食)、心宽体胖(侧重因心态平和导致的肥胖,略带褒义,但“大腹便便”更中性)、心广体胖(同“心宽体胖”);
反义词:骨瘦如柴(形容极度消瘦)、面黄肌瘦(形容营养不良导致的瘦弱)、瘦骨嶙峋(形容瘦得皮包骨头)。
现代语境中的延伸含义
除了形容外观,现代医学中“大腹便便”常与“腹型肥胖”(又称“向心性肥胖”)关联。这类肥胖的特点是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及躯干部,表现为腰围超标(中国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或腰臀比超标(男性>1.0、女性>0.9)。腹型肥胖不仅是“身材焦虑”的来源,还会增加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因此需通过“合理饮食(低脂低盐低糖)、适量运动(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限酒”等方式预防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