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人都怎么过中秋节

admin

江西人的中秋节:传统民俗与特色美食的团圆盛宴

江西的中秋节既有对传统节日的传承,也有各地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更有让人垂涎的地道美食,构成了“团圆、祈福、热闹”的节日氛围。

一、传统民俗:各地特色活动传递团圆祈福之意

江西人都怎么过中秋节

1. 南昌:外嫁女送鞋,重阳祈福

南昌的中秋习俗中,“外嫁女送鞋”是更具温情的环节。嫁出去的女儿中秋必须回娘家,除了与家人团聚,还要亲手做一双千层底鞋送给父母。因中秋过后便是重阳节,女儿们希望父母能穿新鞋登高,同时祈愿老人身体健康、步履稳健。

2. 赣州宁都:“竹篙火龙”闹中秋

赣州宁都的“竹篙火龙”是中秋夜的“压轴戏”。村民用四五米长的毛竹晒干后扎成灯架,淋油绑灯, *** 成49根竹篙火龙。中秋当晚,壮年男子两人一组举着竹篙在宗祠前巡演,劲风吹动火苗,宛如流光溢彩的明珠镶嵌天幕,寓意生活红红火火、幸福绵长。

3. 赣州寻乌:“抬故事”展丰收喜悦

“抬故事”是寻乌县的中秋传统活动,以神话、戏曲或现实生活为题材,挑选8岁以下小孩化妆成人物造型,站在特制的方形故事棚木架上巡村。故事棚用彩布装饰,由青壮年轮流抬着走三四个小时,借“抬故事”表达对丰收的庆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婺源:“摆龙灯”迎月祈福

婺源的“摆龙灯”(又称“迎龙灯”)是用干稻草捆接成龙的形状,上面插满香。中秋月明时,村民用棍子插入稻草点燃香,高举龙灯在村庄间游走,形成一条“火龙”。龙灯越长,寓意村子越兴旺,是婺源人迎月、祈福的重要方式。

5. 九江湖口:全家团圆做糍粑

九江湖口的“做糍粑”是中秋家人团聚的核心活动。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湖口人就用陶臼 *** 糍粑,品种多达二三十种(如麻糍粑、糯米粑、高粱粑等)。粑上印有菊花、梅花、“福”字等纹饰,象征喜庆吉祥。全家围坐一起做粑,分工协作,其乐融融。

6. 抚州资溪:畲族唱山歌,民族风情浓

抚州资溪新月畲族村的中秋夜,村民会聚集在山头唱山歌。唱歌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流行曲目有《嫁女歌》《人生相好歌》《十二生肖歌》等。畲民随兴而唱、即景编词,将中秋的喜悦融入歌声,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族风情村”特色。

7. 宜春:傩舞祭月,古朴祈福

宜春的“傩舞祭月”始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中秋夜,宜春会举办盛大祭月活动,傩舞艺人戴彩绘面具,伴着锣鼓起舞,动作古朴祥和,寓意驱邪祈福、祈求月神保佑。袅袅、爆竹声声中,传承着千年的文化记忆。

8. 吉安:中秋“烧塔”,红火兴旺

吉安的“烧塔”是闽粤赣地区流行的祈福习俗,几乎每个村落都有。村民用稻草、谷壳等砌成1.5米高的塔,中秋夜点火燃烧,火旺时泼松香粉助威,场面壮观。民间认为“火越旺,日子越红火”,烧塔象征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9. 景德镇:行帮规矩,加餐赏月

景德镇的中秋习俗与陶瓷行业紧密相关。相传坯房中秋休息一天,老板按810人一桌供应“十碗菜”(猪肉4斤、鲜蛋、黄花、木耳等),另加40个铜钱酒钱,每人还有生糖酥、扁麻酥。晚上赏月时,茶点必备花生、瓜子和梨,这些行帮规矩延续至今。

二、特色美食:舌尖上的中秋记忆

1. 九江:茶饼、发饼,茶香与甜香交织

九江茶饼是“江西四大糕点之一”,起源于唐代,以茶油、麦面、黑芝麻、桂花为原料,酥甜香美,曾获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发饼则以精制面粉、白砂糖为原料,发酵后烘制而成,有芝麻、荞麦等口味,松软柔嫩,是九江人中秋配茶的必备点心。

2. 赣州:月亮耙,团圆的象征

赣南客家的“月亮耙”形如满月,用糯米粉加五谷精华制成,色泽金黄,口感软糯。传说其为“天狗食月”时供奉天庭的食品,能驱邪祈福,是客家人中秋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常将其作为手信。

3. 吉安:薄酥饼,宫廷贡品的中秋美味

吉安薄酥饼始于元代,为庐陵糕点鼻祖弥公所创,曾是宫廷贡品。芯料用纯猪油、白糖、花椒、白芝麻等制成,经过32道工序烘烤,皮薄酥脆、甜而不腻,比月饼更受当地人喜爱,是中秋馈赠亲友的首选。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