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风俗春节 四川的春节风俗有哪些

admin

四川春节风俗融合了巴蜀文化的烟火气与历史传承,从腊月的筹备到正月十五的收尾,每一个环节都藏着对团圆、吉祥的期盼。以下是更具代表性的春节风俗:

1. 备年货:从“打扬尘”到“备团圆饭”的仪式感

四川人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进入“忙年”状态。打扬尘是首要任务——全家动手清扫房屋,寓意扫除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好运。接着是备年货:腌腊肉、灌香肠是四川冬天的“标志性动作”,这些腌制好的肉类能保存大半年,成为年夜饭的“主角”;还要备足糖果、糕点、春联、门神等,用于待客和装饰。部分地区还有“辞灶”仪式,即在除夕前夜祭拜灶王爷,祈求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四川的风俗春节 四川的春节风俗有哪些

2. 除夕:团圆与守岁的“重头戏”

除夕是春节的 *** 。一家人无论多远都要赶回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这道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必有鱼(寓意“年年有余”)、汤圆(寓意“团团圆圆”)、腊肉香肠(寓意“富足”),有些地方还会吃挂面(寓意“财源广进”)。开饭前,要先祭祖:将菜肴摆放整齐,焚香烧纸,遥寄对祖先的思念。饭后,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寓意“压住邪祟,平安过年”;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守岁,熬夜迎接新年,寓意“珍惜光阴”。除夕夜还要贴春联、换桃符,过去的春联多由书法好的人手写,如今虽多印刷,但仍保留着“请人写春联”的传统,视为对知识的尊重。

3. 初一:从“抢元宝”到“出行”的讨彩头

正月初一的习俗充满“讨彩头”的意味。泸州古蔺县有“抢元宝”的习俗——初一早上吃汤圆,谁先夹到浮起来的汤圆,寓意来年“招财进宝”;成都则有“出行”习俗——初一清晨出门走走,到丁公祠、武侯祠等地方逛逛,寓意“走好运”。初一早上要吃汤圆或挂面,有些地方(如大邑、邛崃)还会吃红豆粽子,寓意“生活红红火火”。

4. 走人户:串门拜年的“人情味”

从正月初二开始,四川人进入“走人户”模式——带着糖果、糕点、酒等礼物,去亲朋好友家串门。城市里一般是“带点礼物聊聊天”,农村则更讲究:要备上成双的挂面(寓意“好事成双”)或一块两斤重的肉(寓意“富足”),进门时要说吉祥话(如“恭喜发财”“新年大吉”),主人家则会热情款待,边吃边聊,增进感情。

5. 观灯会:自贡灯会的“天下之一灯”

四川春节更具代表性的活动莫过于自贡灯会。自贡赏灯习俗始于唐宋,明清时期逐渐发展为“狮灯场市”“灯竿节”等大型活动,如今已成为“天下之一灯”——灯会规模宏大,有“龙凤呈祥”“熊猫乐园”“未来世界”等主题灯组,融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如激光投影、AI互动),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往观看,甚至走向全球。

6. 龙狮舞:千龙千狮闹新春

四川的龙狮舞是春节的“活力担当”。黄龙溪火龙灯舞源于东汉,盛于南宋,以“铁水打花”为特色——表演时,铁水被激荡成“火树银花”,舞龙者在火中穿梭,场面震撼;遂宁桃子龙以“脱节桃子”为造型,寓意“多子多福”,表演时舞者穿梭其间,似龙在云海中翻腾;安仁板凳龙用稻草、玉米壳等农作物扎成,由三人表演(寓意“三阳开泰”),动作有“龙戏水”“龙抢宝”等,妙趣横生。这些龙狮舞不仅增添了年味,更承载了四川人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

7. 年画:绵竹年画的“吉祥密码”

四川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内容多为吉祥喜庆(如《报春图》《老鼠嫁女》)、民间传说(如《西游记》片段),构图夸张、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特色。每年春节,绵竹都会举办“年画节”,通过民俗巡游(如龙狮表演、年画再现)、年画 *** 体验等活动,让游客感受“年画里的年味”。

8. 名人民俗:历史与当下的融合

四川春节还融入了对历史名人的尊崇。阆中“春节老人赐福”:阆中是“春节文化之乡”,落下闳(制定《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被称为“春节老人”,春节期间,当地会请老人扮成“春节老人”,身着红色古装,在古城给游客作揖拜年、发放红包,传承“恒定岁首”的文化记忆;成都“人日游草堂”:正月初七是“人日”(人类的生日),源于杜甫与高适的友谊(高适曾在人日题诗赠杜甫),明清时期成为成都风俗,如今人们会在初七去杜甫草堂祭拜“诗圣”,感受“诗与远方”的融合;达州“元九登高”:正月初九是唐代诗人元稹的离任日(元稹曾任通州司马,离任时百姓送别),人们登高(如翠屏山、凤凰山)祈福,既是纪念元稹,也是“辞旧迎新”的方式。

这些风俗不仅是四川春节的“符号”,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它们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吉祥、幸福的期盼,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