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admin

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秋季之一个节气),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主要围绕迎秋、祈福、庆丰收、补夏损四大主题展开,以下是具体风俗:

1. 迎秋仪式:古代官方与民间的共同传统

早在西周时期,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举行迎秋仪式,祭祀秋神(蓐收,掌管秋季万物收敛之神),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以示对秋季农事的重视。汉代延续此俗,仪式更为隆重,百官需换上皂领白衣赴西郊迎接秋风,仪式结束后换绛色朝服直至立冬。这些仪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时序的敬畏之心。

立秋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2. 祭祀土地神:感恩丰收的之举

立秋是收获的前奏,民间素有祭祀土地神(或“秋社”)的习俗。汉代起,人们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日)举行仪式,供奉糕点、水果、酒水,感恩土地神保佑庄稼生长顺利。部分地区还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传统,通过集体祭祀凝聚社区力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3. 贴秋膘:弥补“苦夏”的进补传统

夏季高温导致人们食欲下降(俗称“苦夏”),体重多会减轻。立秋这天,民间流行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若减轻则需“贴秋膘”——通过食用炖肉、烤肉、饺子、红烧鱼等肉食补充营养,增强体质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冷。这一习俗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蕴含“储备能量过冬”的生存智慧。

4. 啃秋/咬秋:咬住夏天的仪式感

“啃秋”(又称“咬秋”)是立秋更具烟火气的风俗之一。人们通过吃西瓜、香瓜、山芋、玉米棒子等瓜果蔬菜,寓意“咬住”即将过去的酷夏,迎接凉爽秋季的到来。天津、江苏等地讲究“啃秋瓜”,认为可防秋痱子;浙江部分地区则有“西瓜烧酒同食防疟疾”的说法;山东等地会包饺子,全家围坐“咬秋”,传递丰收的喜悦。

5. 晒秋:展示丰收的农俗画卷

立秋时节,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区村民会将玉米、辣椒、大豆、南瓜等农作物晾晒在房前屋后、窗台屋顶(因平地稀缺,故称“晒秋”)。这一习俗不仅用于干燥保存粮食,更成为展示丰收成果的“乡村盛典”。婺源篁岭的“晒秋”更是闻名遐迩,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赏。

6. 赶秋:苗族的丰收狂欢节

湖南、湖北、贵州等地的苗族同胞会在立秋举行赶秋节(又称“苗族赶秋场”),这是苗族欢庆丰收、青年男女社交的重要节日。活动包括拦门酒、接龙舞、打八人秋(一种传统秋千)、苗鼓表演、上刀梯等,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2014年,“农历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7. 其他食俗:地域特色的养生智慧

食秋桃:浙江杭州一带,立秋日每人必吃一个秋桃,吃完将桃核藏至除夕夜丢入火炉烧毁,寓意“免除一年瘟疫”。

喝秋水:部分地区会在立秋正刻全家喝一杯“秋水”,认为可“消积暑、免秋泻”。

清凉糕:浙江衢州的传统小吃,用番薯淀粉熬制而成,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适合立秋时节消暑。

这些风俗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与顺应,更承载着对丰收的期盼、对健康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至今仍在许多地方传承延续。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